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_ 【专访】刘元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体制优势为老百姓谋福利?

回答的专家刘元春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本文于11月16日刊登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原题为《刘元春解读《中国之治》:发挥中国制度的显着优势,推进国家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2019年10月31日,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描绘了“中国制”和“中国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创造了很多“中国奇迹”。 这是中国人民勤奋奋斗争的结果,也是有效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 看待未来,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支持相应的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围绕“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明确回答了“坚持、巩固、完善、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

总结了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内的13个方面的制度体系。 如何看待这十三方面的制度体系安排,这些制度如何推进国家管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配置,收入分配、现代金融体系、振兴实体经济、重要核心技术举国体制、宏观调控体系等内容,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此,媒体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国家管理体系的全面描写

媒体:为什么第十九届四中全会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决定整理十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与国家管理有什么关系? 刘元春: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当前的改革成绩、制度体系,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作了进一步规划。 我们处于“两百年”的交往期、高品质发展攻势期,外部世界处于百年未遇的变革期。 要支撑未来的发展,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完善我们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 国家管理是各种制度有机运行、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行各项制度应发挥其优势,转化为有效的管理能力。 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战略方向,配置各种资源的制度体系,充分动员各种主体的激励机制和文化体系等。 国家管理是以国家为中心,平衡整顿各方面关系,有效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实现国家和民族规定目标的管理体系。 适应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制度体系应当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不是片断、局部、单方面的。 决定整理的1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这13项制度后续改革的重点任务。 十三制度中第一位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家发展沿着规定的战略方向,通过党的全面领导、组织、动员、控制能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国家和民族目标。 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对我党国家管理体系的全面描写,蓝图、政治纲领。 这样,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就可以有效发挥作用,更好地配置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两百年”和民族复兴等奋斗目标。 媒体: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国家管理体系的蓝图。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国家管理体系更完善? 刘元春:我们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推进了全面改革,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关键环节、重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基于现有成果,我们需要总结坚持、巩固哪些制度,改革和完善哪些制度,以推动哪些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不仅要坚持改革,还要加强制度优势

媒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界对全面深化改革充满热情和期待,各领域改革全面展开。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仅要求坚持既定改革,还要坚持我们的优势。 你怎么理解?

刘元春:是的。 现在不仅仅是改革。 有很多不改革的东西。 我们必须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改革。 我国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有多方面的显着优势。 这些,不是轻易改变,而是要坚定地发展。 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一方面总结过去,一方面揭示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和制度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开辟了未来,明确了未来应该坚持和完善的方向。 我们不能根据一个国家的蓝本去画葫芦。 有些人认为应该根据西方的市场经济,改革我们的所有制体制,或者根据西方政府的运营模式,改革我们政府的公共职能是不可取的。 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正面的角度肯定了我们基本制度的显着优势。 这是我们国家管理体系的基础,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 媒体:这与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多大成就有关系吗? 刘元春:是的。 我们要走到历史节点,总结过去,继续未来,进一步提高基本制度的运行效率,即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论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表现

媒体:具体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列举了五个内容。 刘元春:这次强调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层面,有什么新亮点? 包括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多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行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大内容。 这里有许多新的表现。 例如,强调技术革新体制。 强调在新形势下,构建“关键技术举国体制”。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二弹一星”国家体制相比,这个新的国家体制,现在具体包括国家实验室等的配置,将自我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强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在研发投入总量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大,一些应用型研究超过美国,但基础研发领域的差距还很大。 这是因为我国创新生态链不完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也与政策指导有关,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重视基础研究的水平,我们需要一个鼓励基础研究的新机制。 关于国有经济,提出“加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风险能力,增大国有资本。” “五力”的第一位是“竞争力”,也就是说市场的生存能力是必要的。 论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指出在坚持“两不动摇”的基础上,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健康成长,即保障民营企业家的权益。 关于分配制度,明确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表明将来的劳资分配关系还有进一步的改革。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为强调公平竞争制度使用了很多篇幅。 另外,关于现代金融体系,有“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遍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新表现。 在此,“适应性”是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重大战略执行等,避免金融资源自我循环,避免影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等问题。 这是一个具体的提案方法。 媒体:分配制度阐述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层,之后可以进行什么样的调整。 刘元春:这意味着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劳资分配关系,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五险一金等保障制度等收入分配改革,但将来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还有改善的馀地。 我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如果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太大,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循环,社会的活力也会减弱。 这次将生产要素细分化,除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外,还加入知识、土地、数据等,将来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多样化。

解释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系统

媒体: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面,决定提出“健全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体制的机制”,如何建立这样的体制? 包括“住宅不炒鱿鱼”等计划吗?

刘元春: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防止产业空洞化,避免过度的金融泡沫化。 因此,金融要回归实体经济,住宅要恢复原有的居住功能。 这必须整顿影像银行,建立多代理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赁合并住房制度等,推进相应的改革。

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要以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为立足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制造业投资收益下降,部分投资热情不高,将来必须推动一些重要核心技术的突破。 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现在正处在上坡、高品质发展的阶段 必须坚定“制造业立国”的战略理念。 这是国家竞争力、国家实力的体现,大国必须支撑先进的制造业。 当然,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工业,还包括很多服务业。 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不发展服务业,而是金融业也需要发展,金融业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媒体: 决定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你怎样深刻理解这个部分? 刘元春:近年来,我们坚持扩大开放,举办进口博览会,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领域,加快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多项措施。 这次强调了“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我们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提出“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信实体清单等制度” 我们扩大开放,便利外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防火墙。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防火墙制度的关注不够,这一部分也参考了国际惯例。 媒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宏观调控有相应的配置,“战略引导国家发展规划,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地区等政策合作发展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如何理解这种表达? 刘元春:许多人将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同,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第一位是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的表现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统一思想、统一方向、统一行动,集中各种资源,推动国家落实重要战略。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我们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另外,我们的产业,地区,就业等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系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