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六级能只考口语吗_ 近八成大学生“打卡”自我监督

视觉中国提供地图

“你一直在学习英语的x日”“恭喜你今天的运动量”…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共享“打卡”记录。

为了调查大学生为什么热衷于“打卡”,最近中青校媒体对全国近百所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8.98%的回答者参加过自我监视系统的“打卡”。 其中,50.15%的受访者承认“打卡”的持续时间在半个月以内,34.8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持续半个月到3个月的大学生占15.02%。 在坚持“打牌”超过半个月的受试者中,88.55%认为坚持“打牌”会产生较好的学习和训练效果。

有人主张,有人放弃了

来自辽宁省高中的朱思宇是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单词储备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思宇和室友每天互相分享单词“卡片”的链接,约定有一天不完成的话,会给对方送少量的红包。 朱思宇和室友的聊天界面只有互相共享的“打卡”链接。

即将升入大三的朱思宇的课压力很大,花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只留下晚上回寝室的时间很厚的单词。 卧室熄灯后,朱思宇往往有着背单词的热情,但与枕头“亲密接触”的强烈想法相抵触,不小心意志力变成了“滑坡”。

朱思宇偶然发现背单词的在线班级,参加的话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人背单词,一起分享“打卡”,互相鼓励。 “想和自律者同行”的他,参加了这个在线班级,每天小组看别人的单词数和完成时间,看自己的班级排名,竞争带来的紧张感不断地鞭策着他。

朱思宇的一个在线班,上位同学已经“打牌”连续1530天,有的同学会早上起床或者晚上背单词,一天记300到400个单词是他们的常态。 “打牌”组的学生“打鸡血”的状态会引起朱思宇的强迫症,“一天不是“打牌”,而是一天空着看全身都很痛苦”

为了不让厌烦中途放弃,他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 “比如,平时每天背80个单词,非常忙的时候就把当天的目标定为30个”,现在朱思宇和室友在438天内努力着。 “打牌”就像登山一样,第一次登山的时候很累,途中什么风景也没有。 之后,看了云,有了成就感,仔细想想,看到云的说明还在山腰,必须爬上去。 学习英语是这样的。 即使不能登上山顶也能登上去”

但是“打牌”这条路,并非人人都能像朱思宇那样坚持到底。 调查显示,有过自我监视“打卡”经验的受访者中,有46.85%因“忙得不可开交”而中断“打卡”,有33.63%的受访者因“打卡”软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自动放弃,有32.13%的受访者因为惰性过强而没有继续下去。

安徽某高中李六十二参加了同学“打牌”军队。 起初,她决心背四级单词,但沉重的学习和学生的工作压力渐渐消失了“打卡”的时间。 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很忙,回寝室是晚上11点,有些室友早点休息。 李612赶快漱口,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到了第二天早上。

来自手机屏幕的光线无法挡住困意,经常使李612的眼皮再次“吵架”,突然睁开眼睛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发现第一天晚上只记了五六个词,就这样睡着了。

李612心情复杂,不知是懊悔还是责备自己。 但是,这种状况变多了,当初每天“打卡”的强烈斗志自然也会消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工业大学教授谷力群认为,人能否继续“打牌”,不仅与行为的制约有关,还与性格有关,追求完美和强迫症的学生,性格中有不同类别、遵守规则的特性,必须坚持到底。

关于能否继续自己的监督,谷力群补充说“在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同时,也是个人个性本身的特征。” 相反,性格中惰性强或柔软性高的人不想约束自己。

大学生到底在搞什么鬼

今年寒假,英语四级的朱安在自己的计划名单上“每天学习一小时英语”,接受了之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根据计划表的日程表,在“打卡”的第一天,她打算7点起床,取出手机开始学习。

第一天的任务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朱安在朋友圈不分享自己的“卡片”信息,偷偷地把链接转发给了自己的“小号”。

“打牌”只是为了记录学习,不是给别人看的”她每天在朋友圈里“打牌”都很讨厌,时间变长容易流行,或者在朋友圈里“表演”。

寒假期间,朱安每天要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不同的“打牌”任务。 她学了日语五十音图,完成了口语课,减轻了自己的体重10公斤。

“打卡”对朱安来说就像是身边的朋友,和自己一起完成每天的任务,对沈阳的高中体育教育专业孙宇泽来说,“打卡”就像是自我提升教室。 他的长“打牌之路”始于他决定成为体育特选者。

孙宇泽在推特上看到运动部落客每天都使用健身“打卡”应用程序进行训练,并尝试了一下。 由于有良好的体育基础,一开始他在“打牌”时毫不费力,被新奇和满足感所驱使,他暗自下决心要完成这项任务。

高中三年级的寒假合宿,不太重视体育系应用程序提供的训练项目。 北京的冬天,室外气温是摄氏零下十几度,运动队的选手在刺骨的低温下在运动场上来回奔跑,反复练习抬脚。 终于下午7点过后训练结束,必须回到学校进行夜间自习。 晚上回家,他只想倒着头睡觉,没有“打牌”的心情。

现在孙宇泽在课堂上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运动方法,健身“打卡”应用程序在他眼中不太实用,反而放弃了“打卡”。

自己已经不再“打牌”,孙宇泽相信“打牌”是最有效、最方便的自学方式,只要自己意志足够坚定,“心里有牌”。

据中青校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74.7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打牌”原动力是提高自己的能力,57.23%的大学生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继续下去,22.29%的大学生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主张。 他们选择了“打牌”,但图不是“打牌”的动作,而是“打牌”背后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打牌’时间变长了,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节奏改变了,“打牌”也要改变。 朱安高度评价“打牌”是因为高三时的“学习霸权”同桌的推荐。 高中三年前,她还没有觉得学习是最重要的,高中三年级入学后,每天有十几次答案,大段的知识点,让她着急。

“高中三年级的数学考试只有74分。 当时五雷轰鸣”她的同桌是每天定制自己工作的“打卡少女”,桌子左上角总是放着精致的“打卡清单”。 “这个很有用,每天看着自己一点点变好,是很幸福的事情。”同一张桌子上的一句话,让刚刚受到打击的朱安感动了。

从那以后,朱安每天在同一张桌子上利用10分钟的时间制作“打卡”清单,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一回到家,她就给自己增加了数学专业的练习,也有“雷动不了”的时候。 她从高中3年级的11月开始继续第二年的大学入学考试,最终大学入学数学的成绩从刚进入高中3年级的74分上升到了118分。

朱安认为“打卡”是登山,一进入1英寸就有1英寸的喜悦,不必追求“打卡”的天数,每天都要追求更好的自己。

确立正确的“卡观”

翁瑾是福建高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需求,这个暑假她用英语口语练习App,每天开始学习“打卡”。 她之所以选择“打牌”,是因为需要外来的力量来鼓励自己。 但翁瑾心地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积分和物质报酬,她更关心自己的口语是否提高,“打牌”只是约束自己的形式。

即使心情不好的时候,翁津一想到“打卡”,还是会下定决心学习。 翁津有一次,在研修地工作不顺利,下班回家后,她只吃了晚饭就溜进屋里,满脑子都是白天的经历。 晚上10点,口语“卡片”的提示音使她脱离了不愉快的心情。 她看到手机画面上的“打卡”提示,鼓励说:“既然有这样的“打卡”任务,进展就是0%,无论如何也要完成。” 因为不在,当天的学习效果使她不满意。 完成“打卡”任务后,她拿出手机,比平时长15分钟,根据软件读了两遍以上。

翁瑾“打牌”的关键还是看个人想要什么。 以什么目的“打牌”,最终有什么效果呢? 翁瑾认为自己的“打牌”效果还不错,有自己决定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她嘴里“打牌”对自己有益。

在沈阳上学的张宇对“打卡”不太感兴趣,在这个暑假准备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他也选择“打卡”学习,每天十点多在朋友圈里更新学习的照片。

最初,坐在桌子前学习将近一个小时对他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 “都是数字和各种图表,很无聊。 ’在学习中,他手里的笔会转动。 头几天,他每天送朋友圈子,在“圈子里”和他交流,鼓励,觉得学习的势头也很充分。 但是不久,朋友圈的交流越来越少,没有反馈,学习又回到了一个人的“苦闷”,回到了无聊感。 张宇认为“打牌”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学习机构提供的物质报酬,他的学习进度和效率对“打牌”没有什么变化。

“感觉朋友圈在教育机关宣传,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张宇说“有时会厌倦,想做点什么”

据中青校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86.13%的回答者主张“打卡”是有效的,这与他们的“打卡”本来的目的密切相关。

谷力集团认为“打牌”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成长力,但是谁都不能强烈要求这样完成某种学习。 每个人的人生计划都有各自的喜好和路径,不能将“打卡”应用于每个人。 不能好好使用或者不想使用的话,就不要内疚、责备自己。

主张“打牌”是外表的形式,既不是宣传也不是表演。 能否“打牌”的关键是自己通过“打牌”得到什么,能否支持自己的一步一步,学习手中的知识和技能”。 谷力群说。

(应答者要求,文中朱安,李612,张宇为假名)

福建师范大学王军利辽宁科技大学蒋天亮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研修记者毕若旭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