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_带你重回老贵阳,回味那些年的惊艳时光_【快资讯】

城墙在中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说到城墙

我们贵阳的古城墙要提到

历史上,贵阳的古城墙不断演变

“九门四阁”相继建成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变迁

“九门”大多数已经不存在了

“四阁”也不过是馀文昌阁

图源/网络

此外,还有无数古老的建筑物

被一时的尘埃埋没了

我们叹息着这个世界上没有眼睛的幸福啊

图源/网络

今天联合的妹妹和大家说话

消失的贵阳古老建筑

看老照片,听老故事

让我们感受一下历史烟尘中的老贵阳

大南门站

大南门,明代叫北京门,清代叫迎恩门。 南门守护贵阳城南关口,是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古老宿舍的必经之地。 南门的位置,今天是贵阳大南门南明桥一带。

抗日战争期间中正门图源/微南明

1911年贵州省自治学社等政治团体发起武装起义,新军从大南门进城,推翻清政府在贵阳的统治,贵州省宣布独立

1937年,大南门月城被拆除,成为广场交通的出入变得容易了。 之后,关闭原大南门,在那边打开别的门,命名为中正门

1939年,“二四轰炸”后,老东门和中正门之间增设禹门、指月、会文三门

1946年,贵阳的城墙都被拆除了,现在只剩下老东门的一部分了。 后大南门遗址改建为大南街的心花园,兰城雕有名的“贵阳第一阁―甲秀楼”和“贵阳母亲河―南明河”就在它附近。

现在车水马龙的大南门图源/贵州都市网

风云变了,大南门作为古城墙的代表之一,在历史潮流中完全退却了。

北门

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经有“北门”,或者去过汽车水马龙的喷水池商圈?

北门的形象图源/贵阳改哥

喷水池这个区划,宋、元没有地名,明洪武年将元土城墙改为石城墙,筑城墙,包围内城,这里通称北门。 明代称北门为柔远,北门是旧城和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 之后,建造外城,北门已经没有任何作用,逐渐成为市场的地方。

周西成铜像台图源/贵阳档案信息网

民国16年( 1927年)周西成统治贵州省,修理市内道路,城门被拆毁,南北贯通。 民国18年( 1929年)在这里建立了周西成铜像,通称为“铜像台”。

北门遗址书碑的图源/嗅态

贵阳解放后,周西成铜像被拆除,铜像台附近建设街心庭园和喷水池,这里也被改名为“喷水池”。 2010年,为缓解贵阳交通压力,适应城市发展,喷水池环岛被拆除,“喷水池”这个名字至今仍在继续。

六广门

六广门是现在的中华北路和白鹭巷相交的地方,对于现在的贵阳人来说只不过是地名。 “关雄北三巴远,江险西六广深”这条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重要道路,因为门可以通过龙场(今修文)六广河,所以门被命名了。

50年代六广门竞技场摄影/涔底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广门逐渐成了贵阳的集中卖水的地方。 城门外原是一片广阔的桑林,杨森担任贵州省主席时,剪掉桑树建造了体育场,是现在的六广门竞技场。

当前六广门图源贵州旅游在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贵阳市在这里举行了“抗战胜利勋章”和“抗战胜利纪念章”的颁奖仪式,六广门也被称为“抗战凯旋门”。

皇经阁

皇经阁建于康熙年间,位于内城大抚坊街(今省府路)左侧,是三楼三轩的入母阁楼。

皇经阁省府路小学图源/贵州省旅游在线

从字面上看就像王室的收藏,其实是政府收藏中原典籍的地方,相当于城市图书馆。

皇经阁遗址附近街景/贵州旅游在线

民国初年改为志道小学,旧建筑遗迹并存,之后经过多次改建,现在完全消失了。 现在省府路小学是那个老地址,每天读书声音朗朗,可以说上下文不断。

玉皇阁

贵阳市有两座玉皇阁,历史前面的座位现在在新华路一带,缺少文字记录,不知建成多少年,至少在明末清初已经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

上世纪50~60年代,上了年纪的“老贵阳”,由于物资不足,家家户户的床几乎都被草帘复盖,可能给人留下了当时新华路玉皇阁一带的草帘在贵阳市全体都很有名的印象。

玉皇阁图源/乌南海

另一座玉皇阁建于清康熙年间,别名永福观,原址在今城基巷。 经过岁月的破坏,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物在1958年全部被拆除,改建成了名为城基路小学的小学,城基路小学也被称为云岩中学。 现在当时玉皇阁的影子一点也看不见了。

灵官阁

灵官阁建于清代,拆除时间不明,原址现在位于普陀路侧建国巷,清代祭祀王善,通称王灵官。 原来是二进四院的大庵,阁楼规模非常大,气派,在喧嚣中安静,被肃清。

灵官阁遗址-普陀路侧建国巷内图源/贵州旅游在线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建国巷的具体位置。 在贵阳的地图上,建国巷已经不存在了。

我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红色的房门上用油漆写着“连国巷”这个字

图源/贵州旅游在线

巷中现在是几年前建成的小区,小巷又狭窄又狭窄,入口最古老的红家门上用油漆写着不显眼的“连国巷”(「连」和同义“建”)三个字,感慨不深,一些繁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红尘中。

纪念塔

说到纪念塔,在贵阳家喻户晓。 但是,每个人都听到它的名字,看不到它的身影,不知道它的起源。

1942年建成的纪念塔现在位于南明区瑞金南路、新华路、市南路和青云路交汇处,是为了记住贵州省儿童流血保卫国家的英勇事迹,永远不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屠杀中华民族的极端恶劣罪行而建立的。 纪念塔的正面刻着“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战死士兵纪念碑”的文字。

纪念塔旧貌图/邢其光

1952年,由于道路扩张,“国民革命军第102师团抗日战死士兵纪念碑”被拆除。

今纪念塔图源/岩石BK

现在的纪念塔,成为贵阳老城城南的商业中心和文化艺术公演中心。 在这块地上,那一年的身影,虽说象征着尖锐的刺刀刺入敌人寇胸膛的“纪念碑”,但“纪念塔”这个地名仍然存留着,永远铭刻在贵阳百姓的心中。

贵阳老居

贵阳鸟居的历史悠久,恐怕可以追溯到元代。 到了清代,鸟居林立。

榨油街石碑牌坊群图源/铁血网

现在榨油街的一带,沿着旧南门外的驿站,横跨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牌坊群,数量达到二十多家,蜿蜒到云下,必须用照片记录这壮观的景象,才能想象。 民国初年还有几十座鸟居,20世纪至3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政治运动,鸟居逐渐被拆除。

图源/铁血网

现在的油榨街已经变了,宽敞的道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如果留下那座鸟居,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已经找不到鸟居的印记,一块残石也找不到,它只存在于图像上,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什么事也逃不过社会发展的规律

那些消失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自省

用我们的小力量

为了保护现有的旧建筑物

尽可能继续贵阳城的文化精神

转载到贵州微型联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