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退出_ 林民旺:印度退出RCEP谈判,将进入“孤独时刻”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5分钟

" "

1月2日至4日,第35届东盟峰会、第22届中国-东盟( 101 )首脑会议、第22届东盟和中日韩( 10 3 )首脑会议、第14届东亚峰会在泰国曼谷召开。 敏锐的媒体立即捕捉到联合声明中举出的谈判参加者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印度作为东亚峰会的成员从一开始就参加了RCEP谈判。 这次谈判开始后有很多困难,印度的强硬态度是主要抵抗之一。 印度商工部长戈尔当时对媒体说“莫迪指示回到谈判的场所”,强调“一两部门的利益不会妨碍全国的利益。” 但是,不久印度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究其原因,果然国内各派的反对声太大了。

本文作者是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文章来源于《世界知识》2019年第22期。

’他说

11月2日至4日,第35届东盟峰会、第22届中国-东盟( 101 )首脑会议、第22届东盟和中日韩( 10 3 )首脑会议、第14届东亚峰会在泰国曼谷召开。 在此期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11月4日晚召开的第三次RCEP首脑会议结束后,15个国家发表共同声明,全国20章的文本谈判和实质上所有的市场准入问题谈判都结束,法律文本审查完成后,预计2020年正式签署协定。

敏锐的媒体立即捕捉到联合声明中举出的谈判参加者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RCEP谈判从2012年开始,经过7年,与3次领导人会议、19次部长级会议进行了28次正式协商,迎来了“终极突破”。 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印度最近退出。 这次领导人会议的联合声明说“印度还没有解决重要的问题……印度的最终决定关系到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这意味着印度实际上在短时间内不能回到RCEP。

印度作为东亚峰会的成员从一开始就参加了RCEP谈判。 这次谈判开始后有很多困难,印度的强硬态度是主要抵抗之一。 印度一些政府部门和产业界担心RCEP会冲击国内制造业,特别是担心中国的廉价商品流入,因此RCEP希望印度多加照顾。 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印度向RCEP国的出口量没有增加,但进口迅速增加,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由此可以推断,在RCEP签名后,该趋势仅增强而不减弱。 制造业的脆弱性在印度国内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令人担忧,明显制约了谈判的灵活性。

2019年RCEP谈判加速了。 在9月曼谷第七次部长级会议上,印度改变了以前的犹豫,态度变得明显积极。 印度商工部长戈尔当时对媒体说“莫迪指示回到谈判的场所”,强调“一两部门的利益不会妨碍全国的利益。” 然而,不久印度又恢复了原状,探究其原因。 果然国内各派的反对声太大——反对党国大党主席索尼甘地等人坚决抵抗,执政党的政治同盟国国民志愿者团体和印度党网站的一部分多年的财团也不支持。 大家都焚烧RCEP,有可能给印度的中小企业主、零售商、农民以“致命的打击”。

考虑到政治利害后,莫迪政府放弃了RCEP。 随着新闻的传播,很多印度媒体增加了“受欢迎”,赞扬莫迪称赞“坚守国家利益”。 但是,仔细阅读报道和评论,印度媒体开始将RCEP谈判称为“中国主导”的过程,透过纸有醋的味道。

印度政府不是不想加入RCEP,而是把参加RCEP作为“利益东进”的重点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作出重大调整,开展了“东向”政策。 其重要内容之一是逐步将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从欧洲(包括俄罗斯)转向东亚,参与东亚经济的融合。 当时,印度想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但之所以被美国等拒绝,是因为印度的经济体制过于封闭保守。 2005年印度参加了首届东亚峰会,成功进入了东亚合作圈,但是不能继续进入APEC。 2014年印度将“东向”政策提升为“东进”,目标是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今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作为东道主有意邀请参加,尽管最终未能促进,印度方面仍然感激不尽。 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概念后,印度立即响应。 其原因之一是印度和亚太地区“联系”,一部分消除了“地缘孤独感”。

莫迪不知道退出RCEP谈判的决策会对今后的印度外交政策和全球利益产生影响。 至少,印度的“东进”政策在经济轨道上“泡沫化”。

为了抑制这一决策的负面影响,莫迪在11月3日发表的演讲中表示,印度将与东盟各国展开“深层接触”,如推进印度过去五年的经济改革进展,如货物和劳务税( GST )改革,将印度的市场营销指数提高到国际第79位等 只是,由于没有深刻的经济融合,想扮演明显的地缘政治角色并不简单。

莫迪政府是印度数十年来最强大、最致力于经济开放的政府,还不能接受RCEP,之后的印度政府更没有可能性。 正在诞生,面对自己一无所有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印度再次进入“孤独时期”,必然要求“寻找新的道路”,印度有可能加快欧盟和美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印度也必须考虑将来自己的市场如何与RCEP联系,在这一点上,RCEP谈判成员各自考虑,态度不同。

文章起源于《世界知识》2019年第22期

文字编辑:吴嘉昊

责任编辑:刘精英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