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政策_ 【专访】自贸区研究专家殷骏:临港新片区将成新政策、新机制国家级实验室

8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总体方案》,指示临港新区正式成立。

据《方案》介绍,在新区域内设立物理包围区,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提高世界中枢港口功能。

为什么要在新区域设置物理围栏? 特殊综合保税区有什么区别?建设全球枢纽对我国经济有什么战略意义?

界面新闻日前与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供应链研究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殷骏进行了对话。

作为一位多年来关注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学者,殷骏总体上实施了《方案》透露的信息,临近香港的新区域,采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自由贸易区的运营模式,建立了自身对抗国际最高水平的前所未有的新自由贸易区,我国的新政策

上海接口:“方案”提议在临港新区域扩展世界枢纽功能。 你认为这个定位的背景是什么? 未来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什么战略意义?

殷骏: 200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得到正式批准。

根据建设计划要求,到2020年国际航运中心将基本建成。 上海基本建设了国际航运中心,冷静地环顾当前的世界航运市场,被称为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在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地,扩展到世界上经济最发达、贸易活跃的北美、西欧、东亚。 在东亚,已有两个城市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愿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不够,首先从贸易结构来看,以进口、服务内贸为主,运输能效也要提高。 国际航运贸易市场上我们的发言权不足,人才的引进、培养体系也必须建立起来。

因此,利用自由贸易区新区域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势在必行。

新的国际航运中心港是国际航运中心的2.0版,也就是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心。 如果上海能成功实现国际航运枢纽,中国将完成世界航运贸易大国向世界航运贸易强国的历史转变。

接口上海:“方案”提议在洋山港建设特殊保税区,建设物理包围网。 你认为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殷骏:关于这一点,国家海关总署和有关部门还公布了相关实施细则,目前还无法具体判断。 但是,综合判断多方面信息应以“一线切实开放,二线有效管理”为政策创新的主轴。 因此,主要原因是传统保税区的红利逐渐减少。 我国加入WTO十年来,国内关税水平已经下降,原保税区特有的“保税奖金”没有优势。 因此,未来新区域保税区的材料将在货物出境申报和许可证、新区域内企业监督管理、安全监督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大胆尝试进一步创新。

具体借鉴新加坡、香港封闭自由贸易港区模式和美式主要区划(企业一策)模式的经验,预测越境货物保税监督将实现由备案制向登记制的重大转变,海关也可能将货物仓库管理与货物仓库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关区代码。

接口上海: 2009年起上海正式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在向这个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会给上海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殷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上海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升级”:第一,在港口对外贸易结构方面,以进口为主,进出口为重点;第二,国内航运市场的贸易功能定位,从区域贸易港到长三角、 升级为服务华东地区乃至东部地区的航运贸易集散中心,第三,以国际航运市场贸易功能定位,将上海从重要的国内外贸易窗口升级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城市。

将来在进一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过程中,有可能给上海带来三个“升级”:第一,升级为上海口岸贸易的结构方面,即进口贸易、转口贸易(国际转口集约业务)双方;第二,当地航运企业开拓来源方面,即、 从以前的国内采购、亚太采购升级为全球采购,一下子突破源头增长的瓶颈,第三,上海在世界航运市场战略布局中,从原世界第一的航运企业区域副中心升级为世界中心。 第四,国际航运市场的功能定位方面,即从原实体航运贸易中心升级为航运服务、全球航运供应链中心。

全球航运供应链中心指的是全球航运物流、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流向汇集在新区域。

上海接口:香港的新区域根据“方案”,可以预测进行哪些细分? 未来的发展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

殷骏:从注重航运贸易的角度来看,除上述措施外,还可能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大力气

一是“纵横出力”布局使顶级设计成为可能,使政策红利水平倍增。

首先,我认为自由贸易区的新区域有可能探索纵向分为两级或多级的“自由贸易区(港)步行机制”。 试图从国内发展较高的自由贸易区(港口)向低发展阶段的自由贸易区(港口)转移产业,接受产业。

当地区发展不平衡时,制造业根据生产成本的“落差潜力”,从长江三角洲等地转移到江西、重庆等地。 上海自由贸易区扩大区后,各第二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从处于高发展阶段的自由贸易区(港)转移到处于低发展阶段的自由贸易区(港)。 因此,在适应这一趋势的同时,政府部门必须在土地规划、搬迁效率、搬迁成本等方面积极行动,给予一定的支持。 “梯级机制”有利于各地自由贸易区确保自己的特色,通过有无,取长补短,实现顺利有序的发展。

其次,横向试行国内、国际自由贸易通联区(港)机制,推进区内外、国内外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联合、联通。 在国内水平上,自由贸易试验区遍布全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域首先要大胆试验,推进浙江自由贸易区、川陕渝自由贸易区连接区的建设。

具体来说,地理上可以先从浙江、福建、广东三个自由贸易区开始,在产业上,在空运方面可以连接四川、重庆、陕西等自由贸易区。 作为推进这一改革机制的线索,可以仿照“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事处”的做法,设立“上海浙江省广东自由贸易联合区域合作办事处”等常设机构。

在国际层面上,如果自由贸易区的新区域能够跟随日韩自由贸易区双边谈判的进展,将立足于上海的试点,推进新区域和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进一步推进与他国市场经济的借鉴、共赢。

具体来说,新区域在韩国釜山自由贸易港等日,与韩国现有的国际自由贸易通联区(港)建立协调机构,并尝试常设的协调机构,可以逐步普及、扩大。

第二,新区域以“绿色+智慧+法治”为发展理念,建议争取世界自由贸易区(港口)发展最高水平。

首先,坚决推进绿色物流、知识自由贸易区(港)建设进程。 上海港各港区污染气体排放与港口发展水平有关,建议尽快研究对策。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切实降低上海港集疏运能耗比,在货运手段方面大力推进轨道货运、海铁运输、多式运输,在物流模式方面大胆研究地下物流的可行性。 同时,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进一步合理分配各港区间货物周转量,有效提高区内供应链的能耗水平。 区内其他行业和产业也要努力实践“绿色+智慧+法治”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由贸易区(港口)发展理念。

其次,以区内企业合规中心为线索,提高新区域内法治化建设的完善程度。 新区域不仅要进一步探索《海关法》等相关法规的适用范围,还要推进CCC认证制度(即“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识、统一费用标准”认证制度)改革,尽快落实并购汽车“两幅一简”新政。 新区域还必须对将来修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提出司法解释,或者由全国人大法院提出司法建议书,对自由贸易区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进行司法解释,提高区内法制化建设的新完善度。

新区域大胆建立企业法律中心,以政府为媒介,制度性地指导企业法律实际业务,以管理委员会为主导,联合司法局、相关法律所、法律专业科研体系,培训区内企业法律人员,并从公司法律角度,全面具体保障区内企业在区内企业区域内外的合规运作

第三,建议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金融改革的主线,形成世界一流的金融环境。

首先,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域参照外汇管理局与人民银行之间现有的合作模式,在上海设立证监会、银保监督会副部级管理中心,如银保监督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局,重点监督和执行自由贸易区内先行试行的金融政策,特别是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及其他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等的运营

其次,可以自由兑换试验区内的人民币。 在新区域范围内首先尝试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民币区域自由兑换在岸市场,即人民币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域内逐渐自由兑换,即采用区外国内相同的利率和汇率,上海最终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不足的重要因素短板

再次重视培养,建议发挥区内资本的辐射输出功能。 即前期区内金融业在强调资本集聚作用的基础上,重视进一步发挥新的区域资本辐射输出功能,为需要融资的国内经济区和海外经济体提供必要的资本。 上海首先成为国内各经济区的融资服务中心,并逐渐成为像纽约、伦敦这样为世界提供融资所需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城市。

另外,条件成熟时,建议设立自由贸易板和自由贸易区指数,允许外资企业直接上市。 上缴处设立自由贸易区新区(特殊功能区)企业板(自由贸易板)或自由贸易区新区(特殊功能区)企业指数,根据备案制允许外资企业直接上市自由贸易区板,配套完善的合规体系,保障新建板的秩序。

第四,在新地区,世界顶级人才定居免除居住证长期签证制度,确保人才工作。

上海在GFCI“期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力的15个金融中心”中排名第一,应积极应对这一趋势,扩张区后定期发布细分领域的世界第一人才名单,大胆新区域驻世界第一人才及其一定人数的近亲首次落户180天签证制度, 世界顶级人才及其一定人数的近亲在其任何签证有效期内免除居住证明,享受与户籍人口完全一致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待遇,根据情况给予其他政策、待遇。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