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什么建立_ 甘肃玛曲传承保护草原文化 建立非遗名录13类43项

图为马曲县传统手工展示。

这几天,在甘肃甘南马曲草原,为了生存、传承和保护藏族非遗产文化而展示的“流动文化体验馆”,停止国内外游客的脚步体验,拍照。 现场建设了以游牧家庭为单位的“游牧帐篷”,马曲县藏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追逐水草居住,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画卷。

马曲、藏语意为“黄河”,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河“黄河”命名的县,这里也是“天下黄河第一曲”“格萨尔文化发源地”,拥有国内最美丽的湿地草原,被称为“中国赛马之乡”“藏族民谣弹唱故乡”。

图为马曲县的非遗弹歌唱艺术。

为弘扬和传承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马曲县最近举办的第12届格萨尔赛马节期间,县建设了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流动文化体验馆,馆内设有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游牧文化三个体验区,免费向游客开放。

据说在这个“无粒粮食”的纯畜牧业县,根据纯畜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藏族民谣的弹唱、吉萨尔保鲜膜、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等多种民族文化、牦牛酸奶、藏族点心、厥麻米饭、粽子188等独特风味的藏族料理。

图展示了马曲藏民族传统特色美食制作技术。

现场展示的盖萨尔包装,是“说话”和“唱歌”两种表演形式,没有乐器伴奏,艺人包装的时候开朗,曲调多样,婉转地响应着旋律,意味深长。 藏语中被称为“秀郎”的藏鹰笛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具有演奏时造孔的秃鹫翅膀的骨骼意味深长,吹出生动的曲子。

在游牧帐篷中,与其他乐器的七音不同,用六、一、二、三、五音演奏,音质朴素,柔和细腻,音色柔和,哭泣。 牛角琴的构造也很独特,琴身是好木材,用两根精马尾做弦,琴身有野牦牛角,年代久远。

另外,藏族女性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展示酸奶、蕨米饭等的制作工序。 例如,制作藏式点心时,将起酥油温火化,放入其中,慢慢搅拌,将搅拌成粉末的乳白色相机、砂糖、煮过的晕厥麻等混合成型,将其冷却凝固食用,颜色鲜艳,甜美可口。

多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马曲县积极保护和发掘“保护主、急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鼓励藏族民谣创作发展,培养民间弹唱艺术家,创作以“扎尔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艺作品,全面贯彻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

据统计,目前马曲县已编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43项,列入保护项目省级5项、州级38项。 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州级传承人68人,县级无形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123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