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的西南端,晋中、长治、临汾、吕梁4市的边界上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郡,被称为灵石。 灵石有名的不仅是隋文帝命名陨石的传说,原来也是“秦晋要道、川陕通衢”的喉要塞。 近年来,该县以相对发达的工业经济和王家大院、红崖大峡谷、石膏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在这里,农业不是县域经济整体的支柱产业,但在山地丘陵之间分布的200多个行政村有着重要的地位,活跃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的完善,是“活跃农村资源”的关键。
a村民监督造高田
从灵石县城出发,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大约1小时后,车在泥路上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是一片广阔整齐的梯田。 这些位于王禹乡原西沟村的田地,是灵石县自去年以来建设高标准农地项目的典范点。
面对村庄的山,是属于村民孔令泉的约8亩平坦的区划。 半年前,这片土地的一侧有一座高约6米的山,另一侧有几米的洼地。 为了使这块耕地上画的斜坡变成农田,工程队使用了3台挖掘机和挖掘机,整整工作了3天。 整个山顶“削”去,填埋坑洼,曾经废弃的坡地,现在已经成为好田地。 现在的这里,已经满是谷子,充满活力。
孔令泉田附近,60岁村民李和平在田间除草。 这几年,他不仅在田里挣钱,而且在农忙季节开拖拉机帮忙干农活,最了解村里人的心情。 “政府做的很好。 我们这里祖祖辈辈没整过地。 以前,村子的一部分坡地上长着稻草,没有路,车和机器完全不能走,几乎不能耕种。 现在坡地变成平地,这些土地可以种粮,今后粮食产量一定会增加”李平和家有10多亩耕地,自己的土地在建设高基准田地时整理后,比以前增加了近3亩。 更让他高兴的是,往年雨季容易被冲走的田间道路现在平坦地扩展开来,今后在农业作业时不需要自己修理道路了。
根据晋中市历史要求,2018年至2020年,灵石县高标准农地建设任务共7.85万亩,去年任务3.08万亩。 灵石县本身位于山地丘陵区,耕地多为坡耕地,在进行高标准农地建设时,需要将坡耕地平整为梯田。 据灵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杨埽介绍,土地表层为15厘米到20厘米的土层肥沃,为了土地能够快速使用,整理土地时不是浪费表层熟土,而是在剥离原来的表土后,将土地平整到梯田上,铺上最后剥离的表土。 因此,维修成本相对较高,每亩平均成本约为2000元。 “如果土地能够剥离,就和原来的耕地没有区别,技术上剥离表土并不困难,各方面对工程都有责任感,做好良心的工程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县里对我们的要求”工程监理杨雪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另一位负责土地整理的监理工程师张勇介绍,任务紧急,去年以来,自己所属的工程队伍在原西沟村建成了4个月,村里有1474亩土地建成了高基准田。 为了保证春季村民能够正常播种,工程只在去年秋收后到今年清明为止的期间进行。 因此,工程几乎过冬了。 最难的不是冬天的寒冷气候,而是很多地块落差太大,坡度太陡,以前没有路,施工时叉车很难进田,只能随人工进行。
为了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高标准农地项目全体启动之初就启用了“村民监督”形式。 工程设计者、乡镇负责人、村干部、村民聚集在一起,村民提出自己的需要,施工时由村民代表每天监督,基本实现农民需要什么,每个人实际配合尽量满足农民的需要。 这样的透明度和效率让我们承认了项目。
对于一系列措施和各方面的全力攻下,杨墙充满信心地说:“对今年的任务,没有太大的压力。”
我知道b闲置资源的激活是困难的
与原西沟村被指定为耕地的农地不同,被整理成高基准农地,在位于灵石县最南端的南关町的山间,不属于耕地的荒地被广泛“修建”成为耕地。 这是“激活农村资源”的另一项任务——土地开发。
在灵石县南关町的石盘村,记者眼前出现了从上到下落差近50米的巨大耕地。 张咏说,这些耕地的位置去年还是荒山。 “土地开发工作量太大。 张勇告诉记者,开发的土地本身没有地形,是荒山,建造土地时需要一点一点从山坡上挖地,需要人工费和设备投入,每亩平均成本需要1万元以上。
在造地过程中,杨墙实际感受到“造地比盖大楼难”。
杨墙告诉记者,从国土部门的标准来看,开发的地块必须是集体化荒山荒地,土地性质不是林地,而且在开发的时候,要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建造土地的范围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计划。 另外,有关部门将对符合上述标准的土地进行初步资源调查,正式开发符合条件的土地。 张勇说,土地开发时荒山表层需要足够的土层,可以耕地,同时坡度不到60度就不能耕地。 否则,投资成本过高。
灵石县原本山少,工业强农业弱,有很多条件限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当有限。 很多地块在开发前都被认为满足了条件,但是一半的话会露出碎石等,施工的难易度和任务量会增大。 此外,村委和农民应积极协助这些工程。 例如,属于集体资源的荒山荒地的一部分有可能被村里的某村民租借,各方面必须积极合作回收才能开发。 否则,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麻烦。
在造地过程中,坡面下的耕地不可避免地落土、落石。 有些村民寻找施工地点,要求赔偿。 对此,杨墙只有在施工方面与村民自主协商,给予少量补偿,帮助施工后村民进行未来的改建。
根据晋中市耕地平衡任务,2018年灵石县实施土地开发项目9项,新增耕地2188.43亩,现已完工,正在验收中。
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平衡的任务外,在土地上灵石县从去年开始又是一项任务——1175.86亩全面完成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 尽管结果圆满,过程同样困难。 灵石县的采矿区很多,很多村子由于采煤的沉淀和其他原因等,一部分的房子长期变成空房,变成危险的房子,使用率低。 当地政府搬迁后,应土地整备的要求开垦,想把以前的建设用地变成耕地。 但是,大家一贯都有着“落叶归来”的特殊故事,很多老房子被当地人留在空房子里,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一旦被撤走,老百姓就认为找不到“根”。 因此,他们希望的撤除补偿也很多,这往往需要得到县内各部门的大的协调,最终解决。
c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态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农业生态的管理和完善。
40多岁的斗瑞光是灵石县英武乡业乐村的村民,家里有30多亩核桃林。 核桃收获良好时,年收入约三万元。 但是,进入今年后,村里将近4个月没下雨,干旱加剧了。 “再过两个月不下雨,核桃果实还不成熟就很可能落地。”阎瑞光告诉记者,干旱对核桃树的收获有很大影响。 和阎瑞光核桃林在一起的是其他村民上千亩的核桃林,天气一直干燥,今年农民受灾的可能性不小。
幸运的是,县农发今年为业乐村的千亩胡桃林建造了蓄水池,现在刚建造的蓄水池虽然没有正式使用,但在试验水中给农家带来了利益。 负责这个项目的县农发的技术人员侯晓燕用当地方言对记者说“试水的时候,村里的老百姓说“放水的话关不上”。
侯晓燕介绍,去年晋中市在推进“活化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势中,灵石县农发组织了英武乡三交河流域的生态管理项目,涉及包括业乐村在内的两个村庄。 项目计划的定位是促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为当地农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在业乐村,核桃是当地农民农业上的主导收入产业,项目目标是这里的核桃示范园,同时保护和管理整个三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项目被指定为“农业综合开发”,县农发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管理,其中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种措施。 据侯晓燕介绍,“水对平民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项目首先开发了两个村庄的两个地表水资源。 在业乐村,地表有长流水,当场开发利用,地表水从沟底提取到山顶,再在三个池塘中蓄水,与项目相关的两个村庄共灌溉了1500英亩的核桃林,带来了农业增收增效。 业界乐村村主任古建宏告诉记者,去核桃林的路不好,一下雨就走不动。 目前,大约9公里的道路已经扩大了整治和硬化,车辆和拖拉机到田间末端的路基本顺畅,农业生产方便,农业机械化生产也创造了条件。
另外,业乐村山下有严重的煤粉窑,生态破坏相当严重。 因此,县农发为业乐村封山育林1900亩,种植3万株油松,沿途拉动机械栅栏减少动物的破坏,希望通过自然的修复恢复生态。 经过一连串的努力,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广阔的绿树青山。
根据任务,从2018年到2020年,灵石县需要追加改善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其中2018年的0.1万亩任务已经完成,今年的0.25万亩节水灌溉任务也进展顺利。 任重而道远,但在项目组织者看来,一切困难都是有价值的。 未来灵石县农业将通过这些项目获得更大的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
采访:山西晚报记者张珍照片:山西晚报记者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