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为主题_ 以挽救生命为第一目的:健康中国 急诊先行

本报实习记者陈婷记者童海华北京报道

24小时急诊科作为医院内急救任务极其重要的课题,以救命为首要目的,在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急救急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个人健康意识的培养等也是保障生命和健康的前提条件。

10月29日下午,在中国经营新闻社主办的“2019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峰会”上,多位急诊科主任以“健康中国,急救先行”为主题发表了各种维度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救科主任、中医救援协会副会长黎檀实说,健康的中国离不开急救急救。 “对我们来说,生命就是时间窗。 如果一个患者不能在时间内接受治疗,失去了生命,也不能说健康”。

“健康的中国”离不开急救

7月9日,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

在生命急救过程中,被称为“金4分钟”的心肺复苏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1分钟后呼吸停止4至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超过10分钟时发生脑死亡,无急救可能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指出,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的急救成功率低于1%,急救急救对于大体健康至关重要。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表示,只要迅速抢救,保证生命的生存,然后分析病因,随着后期的恢复,有可能使患者恢复健康。

宇宙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旭东强调,急救对大健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急症和面向重症患者的急诊科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急诊科要实现“大健康”,必须持续提高救治水平,减少残疾率和致死率。

关于“大健康”的概念,北京王府中西结合医院医务部主任、中医救援协会急救分会副会长片志刚指出“健康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健康,二个精神健康。” 在王旭东,“大健康”是如何保证整个生命周期(从出生到高龄)的健康、与健康相关的饮食生活、空气环境等。

急救医务人员只有与公众合作才能实现“大健康”

据北京市医务局的数据统计,在市内20家开设急救医院中,2012~2013年的急救量为年平均200万人,2014~2015年的年平均210万人,2016~2018年的年平均235万人。

对此,郭伟指出,许多非急救患者占有急救资源,急救就诊人数增加,环境拥挤。 在急诊室人数有限、患者人数持续高负荷的就诊环境中,作为医师组、大众个人以及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有解决办法吗?

单志刚表示,急诊室的许多患者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其他意外情况而来到医生那里,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由急诊科医生在住院前,深入社区、基层等公共场所教授大众教育科学予以预防。 王旭东建议员工医生“将急救技能纳入学校课程,委托专科医生给学生进行正常训练”,设立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硬性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认为“健康的中国行动”鼓励积极参与避难和急救训练,掌握基本的避难技能和急救技能。 许多急诊科主任指出在论坛上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黎檀实就此表示,急救知识的普及在公共场合的急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医务人员不能及时实施救援的情况下,人们所拥有的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减少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同时郭伟指出,法律保护在立法层面实施急救的人群,勇于发扬责任和救助精神,形成良性事件。 在宣传水平上,可以以多种媒体形式传播急救知识,个人必须合理使用急救资源。

赵斌表示,急救急救的普及和培训有赖于政府、专业医务人员和大众三个层面的合作。 “掌握急救技能并不难。 健康在所有人中。 只有急救医务人员和公众配合才能实现“大健康”。 赵斌补充道。

(编辑:石英婧校对:颜京宁)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