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是合法银行吗_ 解读丨我国民营银行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自“123RF”

自2014年12月第一家民间银行成立以来已经过去了4年,迄今在我国开业的民间银行总量达到了17家。 在此之前,监管部门对民间银行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现在人们熟知的只有业绩排名先进、重视技术革新的几家,如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型银行、江苏苏宁银行和四川新网银行等。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民营银行监督部门的政策文件,发现2010-2016年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截至2016年底,金融监督逐步提高了民营银行建立的认可要求,重视区别化、特色化经营方向的规范。

民间银行成立四周年,零壹财经分上下两篇,解读我国民间银行的发展历史、业务发展困惑、未来发展趋势,对民间银行更加认识。 本篇作为民间银行系列的前篇,请分析我国民间银行的“前世一生”。

一、政策频发:民间银行从“试行”走向“监督规范”

民间银行的诞生和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金融监督部门的多项政策支持,最快可以追溯到2010年。 为贯彻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和正确扶贫领域的金融支持度,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民营银行的重要性,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

1.2010-2016年:陆续制定民营银行利益政策

2014年民营银行开业前,2010年国务院已提出正式文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与现有银行体系形成了错位竞争。 零壹财经整理了2010—2016年民营银行试点与发展政策文件,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监管层在民营资本的产生条件、经营战略、差异化发展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表1:2010-2016年关于私营银行的各项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零壹财经表

2 .截至2.2017年,“强制监督”暂停民营银行审查

经过2014-2016年连续发展,我国民间银行正从试行走向快速成长期。 三年来,面对民营银行高管工作人员变动、合规风险问题等因素,监管层始终重视业务发展情况。

自2017年以来,虽然没有新的民间银行被批准开业,但实际上银监会从2016年底就已经发布了文件,加强了对民间银行的监督力度。 监管态度的转变,与民间银行全部在线化、规模化、建立初脱离等因素有着很强的关联,再次确认了近两年来多次发展普适金融、辅助实体经济、鼓励“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金融业改革方向。

表2 :到2:2016年底民间银行加强监管的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零壹财经表

二、发展定位:监督部门设立民营银行“初学”

民营银行的业务模式,不仅是纯粹的在线化、没有物理网站的路径,近两三年来,微型、网络银行的高利润反复报道,民营银行都被误认为是纯粹的网络渠道运营。 让我们一起解读监督部门最初批准建立私营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从四年的发展变迁中,看看如何“回归初心”。

1 .私营银行试行方案明确"四个模式"

2013年至2014年,银监会反复联系,最终确定民间银行试点方案,强调遵循“建立成熟房屋”的发展原则,民间银行允许建立的筛选条件主要有5点

一是有自我负担剩馀风险的制度安排

二是有能力妥善处理银行股东资质条件和风险抵抗

三是有股东接受监督的具体条款

四是区别化市场定位和具体策略

五是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即“生前遗嘱”。

计划规定了民间银行的4种经营模式“小存款小信用”(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的“大存款小贷款”(存款限制下限,贷款限制上限)“公库公库贷款”(不仅法人是个人)“特定地区存款”(限定业务范围,地区范围)。 根据这四种经营模式,确认最初试行的民营银行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首先确认的试行民间银行不是5家,而是3家。 也就是说,深圳前海微银行采用“大存小贷”模式,重点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微企业的温州民商银行采用“特定地区存款贷款”模式,主要为温州地区中小企业、个人商店街和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适金融服务的天津金城银行采用“公共存款公贷”模式

2.17家私营银行走向“在线化”竞争

截至2018年底,我国开业经营的民营银行共计17家。 从下表所示各民营银行的发展定位,从试点初期的“四种经营模式”发展为发展产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多种创新模式。 但是,在看到微、网商等网络银行的超高利润后,很多民间银行逐渐偏离了最初的发展定位,转向了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因此,17家民间银行总体上可分为网络银行和非网络银行两个阵营。 其中,典型的互联网银行为微型银行、网商银行、新网络银行、苏宁银行、华通银行、亿联银行、众邦银行、中关村银行等,其馀非互联网银行通过在线营业点开拓客户,类似于许多城市商行的经营模式。

表3:17私营银行发展概况及业务定位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零壹财经表

2018年2月,前5家私营银行之一天津金城银行因同行业务违规被处罚160万人,天津银监局开设的罚单是“回购业务目标不符合监督规定的同行投资业务不慎,同行业务部分管理制度不足的同行投资后管理失业”。 由此可见,从虚实走向虚弱的势头正在向民间银行蔓延,监管层最初设想的发展普适金融的新金融机构的地位明显有所偏差。

经过4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多家私营银行陷入了追求在线用户流量和业务规模扩大、追求类似传统银行“大且全”的发展困境。 在提供“库存、贷款、汇率”金融服务方面,产品价格不能完全为微型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所接受,偏离了数字化普适金融的发展理念,市场还缺乏很多不满意的金融需求。 因此,2017年以后监督层的审查显着严格,2017年、2018年连续没有新的被认可的民间银行。

三、总结

我国民营银行迎来4周年,作为金融业改革创新的产物,民营银行确实推进了我国金融科技和普适金融的发展步伐。 但同时,揭露传统商业银行的类似问题,单纯谋求业务规模和收益增长,很快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展望未来,从17家民营银行的发展基因来看,利用各个核心股东的优势,发展股东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客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防止民营银行整体流入在线金融服务,业界竞争日益激烈。

如以往的银保监会指出的那样,“某银行没有3~5年的发展,很多事情还只是构想,希望民间银行有一定的力量。” 追求差异化定位,遵守普适金融发展理念,是监管部门建立私营银行的原本目的,建立初期几年后积累起来,逐渐形成有特色的生态圈,在此过程中也会持续优化,形成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本文标明来源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侵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