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_ 良渚文明没有随着古城的废弃而消失,却多少催生了后来的华夏文明

(本文于2019年8月8日《南方周末》)

良渚古城遗址重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人中掀起了热门。 图为2019年7月31日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举办的“良渚玉文化展”。 (视觉中国/图)

偏向一角的良渚有可能因为保守的封闭而崩溃,但中原文化在四方的开放性中融合了新鲜的血液,继续诞生。 在这方面,良渚的故事也是深刻的教训

良渚古城遗址重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人中掀起了热门。

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前的良渚遗址,经过半个世纪前的考古发掘,首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规模宏大的古城,先进复杂的水库工程,发达的美丽玉器技术……显示着繁荣的前世纪国家的存在。 其地位逐渐上升,从“文化”和“文明”。 有评论认为,这次“申遗”的成功,关注文明史中“补缺”的意思,意味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证实。

长期以来,在中国最早被证实的王朝,只推进到约3600年前开始的商代,夏代在学术上很难定论。 但是,即使加上夏天,也只能忍受4千年,历史古老的东西与大多数国家相比遥遥领先,与出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的埃及和苏美尔,以及出现于公元前2600年的印度河古文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时间差。 此时,中国正处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许多传说混杂在一起,缺乏实证。 但上述发现表明,起源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良渚,至少在一个方面是相当发达的古国,具有相当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语言依据。

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考古学发掘也延伸了他们的文明史,在秘鲁的卡拉尔地区,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巨大金字塔和石头建筑物,推进安第斯文明上限同样是5000年前的埃及雏形国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 伊拉克的埃利斯城市至少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已经是人口7000人的“大”城市,土耳其的发现更是超乎想象:公元前10000年左右建造的,由美丽的石像柱子构成的科贝克力石阵列,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被登录了,并且在公元前7000年前

因此,希望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文明超越一些前辈,可能还不乐观。 比起这种单纯短于长论的登比心,良渚的意义可能在于改变和提高对中国文明本身起源的认识。 良渚古国在古籍中线索极少,它在空间上远离后来的中原王朝,时间上也有几百年的差距。 同时代中原文化及其与夏商王朝的关系,十分值得追索。

考古学新写的中国文明千年前的历史,与以往的传统观念大不相同。 事实上,良渚不是唯一的孤独例子,自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许多发现,中原文化是炎黄时代以来最先进的,周围的“野蛮”地区受其影响而具有文明。

考古学表明,中国史前有6个以上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系,数千年来独立发展,各有千秋。 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黄河中游出现早期城迹时,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明星的地方文化,不逊于中原,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 例如,北有以女神神殿和玉猪龙而闻名的红山文化,东有黑陶和制作版木构筑地城的海岱龙山文化,东南有盛极一时的良渚古国,南有与玉器同样发达的石家河文化,西方有制作华丽彩陶的马家窑文化……与此相比,中原一带稍显逊色,陶寺古城(前

最近的发现随时使整个画面更加混乱。 例如,2012年发现的陕西省石峪城的地址是石造,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远远超过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和280万平方米的陶寺古城。 但是,在偏僻的北方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超大城市,考古学家也很难定论。

文明前夕和初期这样的多元并立构造,已故考古学家泰斗苏秉琦以“满天星斗”为对象,但这不仅仅是乱麻。 其中隐藏着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宝贵线索。 为什么早期古文明兴起于东西南北四方,最终中央王朝成立于中原地区? 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字。 在各古代文化的扩张和民族迁徙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和交往,诞生了各方面的大成就华夏文明。

这个过程可能经历了数百年,文明的火种曾经在不同的古国和民族之间转移过。 苏秉琦指出陶寺古国是从北方南下的红山文化,融合了东方的岬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的成功。 陶寺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突然衰退后,文化融合之家迁移到河南,西北、东南各文化在河南成为“追鹿中原”。 最终产生了东西融合的二奥文明,中国也进入了王朝时代的临界点。

良渚文明在时间上就在陶寺之前,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还不清楚。 据学界介绍,陶寺明显受良渚的巨大影响,玉琏、玉璧、玉锤等礼仪,以及后来青铜器所使用的兽面纹样,从良渚文化传入下一阶段的二奥文明。 与这些器物技术合作,陶寺很可能从良渚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宗教礼乐的知识。

良渚文明的成就并没有因为良渚古城的废弃而消失,多少产生了后来华夏文明的主流。 考古学家许宏认为,偏向一个角落的良渚有可能因为保守封闭而崩溃,但中原文化在四面开放的开放性中融合了新鲜的血液,继续诞生。 在这方面,良渚的故事不仅是国人的骄傲,也是深刻的教训。

(作者系学者,作家)

(本文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的立场)

新垣平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