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画/赵斌
诗与远方
文化财产被“教养”是扩大社会资金进入文化财产保护利用渠道的创新,但是文化财产保护也必须放在第一位。
只是听说过养宠物、养树,文化财产也能培养吗? 最近,对山西文物的认识引起了关注。
11月3日,据国家文物局官微通报,在山西省高平市政府最近召开的该省2019年文物建筑认识北部地区介绍会上,与山西钱益和文化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和集团认识的三王村三崃庙、奥治全神殿等10处文物建筑所有者签订了认识协议。 这是扩大实际上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途径的创新。
近年来,尽管全国文物事业经费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两位数,但相对应保护的文物仍然不足。 例如,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调查的结果,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到了76万多万,不仅数量庞大,还需要专业的修缮养护,不花费费用。 用财政资金解决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将社会资金吸引到文物保护领域变得更加必要和热心。
山西作为现存文物建筑在近5万所文物大省,积极探索缓和文物保护资金不足。
2017年3月该省制定了相关方案,实施了文物建筑“巨手引擎”项目,推进了文物建筑的认知。 当年发表的第一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项目清单”中,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包括252个市、县级文物保护机构。
这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山西文物认识,实际上意味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应对。
与山西做法类似的有福建、安徽等。 例如福建于2018年1月颁布《福建省文物建筑预约管理规定》,提出“可以实际制定当地文物建筑预约的具体实施措施,为参与者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积极参与文物建筑预约保护”。
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合作保护和利用文物,还可以解决大众参与性不强、获得感不足的问题。 通过认识过程,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不同主体有机会更深入地参与文物建筑的交流。
根据山西的规定,无论是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活动室等公益活动场所,还是观光场所,还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场所,都是认识的方向。 相应地,研究、文创、博物馆展览等也成为了可以选择的互动模式。
这些模式是双向的,对游客等需求者和教养者等供给者都起作用。 不仅创造感情纽带,激发创新利用的灵感,而且通过与市场的适当结合,也有助于创造可持续保护的动力。
当然,收养还是新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完善。 例如,要防止以认识保护的名义进行破坏性的开发,比如说教育很好,但是教育后无关紧要,需要技术、人员、资金方面的支援,因此也不会被称为“我”。
另外,要组织监牢制度的网,动态管理教育主体。 不仅要在教养的时候,还要在教养的过程中严格监督,防止不正当利用文物安全。 教育过程要求透明、准确、充分的信息公布,消除暗箱操作,探索文化财保等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监管的可能性。
收养确实是件好事,但并不坏。 总之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