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赞美: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思考
打开中国电影史,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在这本书上写过光辉的一笔。 从1949年到1965年的“十七年”,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黄金期。 很多具有优秀时代特征的电影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比如“奥运金花”( 1959 )、“刘三姐”( 1960 )、“阿诗马”( 1964 )等。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突破,但在越来越发展的电影市场面前,形势不容乐观。
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了一百亿元的繁荣。 据资料显示,去年1年中国产生了526部电影,对票房收入做出贡献的只有电影总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电影还被全国规模的电影院拒绝。 其中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这种类型的电影似乎与观众越来越疏远。
这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同样受到众多民族学、人类学专家的关注,进入了国际电影的前沿。 有《幽石》(藏族万马才旦)、《云上太阳》(侗族丑陋)、《碧罗雪山》(李族刘杰)等在国际各电影节中获奖的项目。 “在这些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者中,他们有很多原因或多或少拒绝商业化,但具有比较保护电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表现、民族感情的表现的共同特征”,牛赞美说这是非常珍贵的,他们拍摄的电影也非常珍贵。 这些电影很可能是民族历史的宝贵记录,也是民族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记忆。
艺术院线不足,少数民族电影活路不足
不幸的是,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目前屏幕数量仍然不足,没有建立欧洲之类的商业电影以外的艺术院线,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在狭间谋求生存。
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艺术与实验电影院”是保护法国脆弱艺术性电影,对抗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堡垒。 法国艺术院线是世界上唯一的艺术电影经营体制。 它独立于商业医院线,由电影院经理和电影人首次获得法国政府的认可。 政府在定义该院线播放的艺术性电影基准的同时,支援财政补助金。 评级“艺术与实验电影”的相关部门,也承担着推进艺术电影的探索和培养青少年艺术审美兴趣的社会文化责任。
那么,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应该去哪里?
俗称对症疗法,牛赞分析了当今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根本原因。 产业化程度不够,投资较少,尚未进入较先进的商业运营机制,二是故事结构上与市场和年轻消费者没有联系。
电影市场和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牛说它至少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2011年4月,牛赞作为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民族电影展执行主席,举办了包括民族电影文化沙龙、民族电影海报电影节、民族电影艺术家肖像展在内的少数民族电影促销活动,上映了30部少数民族语言电影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以各种形式向各级观众介绍少数民族电影是改变现状的前期,牛赞认为如何彻底改变少数民族电影的困难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继续探讨,这次民族电影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同时,还实施了申请设立少数民族电影放映专项资金等申请国家相关政策支援的措施。
牛赞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问题有可能只通过提高议事日程来解决,但是现在支持以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人们是这样做的。
“以前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特别是近年来集中拍摄的优秀少数民族电影,不包括在票房计算之内,也没有进入本科。 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电影,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中获奖,但是我们中国的观众没有看到。” 面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尴尬和艰难局面,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牛赞歌令人心痛。
2010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民族电影节,牛赞作为该电影节的执行主席,在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进入学校、社区、兵营等各类专题活动的同时,设立了“北京民族电影院”,在网上开设了虚拟电影院,以民族题材电影为高清数字光盘,在北京市200所 民族电影节举行,牛赞看到少数民族电影的潜在客群。 之前谁也不感兴趣是因为电影本身。 那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没有进入观众视野的机会。
为什么全国各电影院不看这么少数民族电影?
牛赞说:“由于我们现在的市场,医院线在选择电影时对民族电影的认知和宣传还不够。 电影观众的主流是18至28岁的年轻人,他们很少与优秀的文化类电影接触。”少数民族电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拍摄的电影,多表现出文艺电影的特点。 投资者以电影票房收入和收益为目标,无视电影质量,是消费性和纯娱乐性占优势的中国电影市场,文化类电影自然被排斥。
电影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情感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导演、编剧、演员,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他们制作的电影和《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不同。 目前,全国各民族地区发展迅速。 “少数民族利益诉求从解放初期政治、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转变为现在以文化为核心的全面诉求阶段”。 因此,文化的表现、文化权利的获得和平等,成为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强烈愿望。 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者,总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是中华民族进入全世界语言后,选择什么道路不失去自己的文化,另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走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种双重忧虑下,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电影中,作者往往吸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赋予电影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