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建设_ 国际保险巨头中国市场“攻城略地” 同方全球人寿拟增资2.3亿

最近,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方全球人寿”)计划增资2.3亿元,中外资股东出资1.5亿元,各保持50%的股份比例。 增资后,同行的全球生命注册资本由24亿元改为26.3亿元。

随着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是,合资保险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基础和渠道薄弱等固有缺陷也应该保持冷静的认识。

同行世界生命的前身是海康生命,成立于2003年,总部设在上海。 发起股东为荷兰全球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投资控股公司,分别持有50%。 2014年12月,该股从中海石油投资中获得该股全球生命的50%股份,正式成为荷兰全球生命保险集团在中国的生命保险伙伴,公司也更名为该股全球生命保险。 2015年4月,双方共同向世界生命投资3亿元,该公司注册资本从18亿元增加到21亿元。 2016年4月,同行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宣布,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注册资本由21亿元改为24亿元。 如果此次增资得到批准,同行的全球生命注册资本将进一步上升到26.3亿元。

该股是清华大学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平台,该股以“技术+实业、金融+资本”为发展战略,形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孵化系统和金融投资系统为双翼,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结构,融合产业运营、科技孵化和金融资源

同行的股票进入后,同行的全球生命业务也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同行世界人寿保险费用从14.1亿元上升到36.8亿元,纯利润也从2015年、2016年赤字转为盈馀,2017年、2018年盈馀461万元、1.3亿元。

2019年前第三季度业绩大幅提升,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达到40亿6000万人。 纯利润又达到3亿,比上年增加136%。 同时,其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183%。

日前,同行世界生命彭勃在公开场合表示,同行世界生命正在努力构建开放合作平台,补充医疗、养护专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将商业保险连接养老服务相关医疗器材、养老房地产、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以“轻资产”模式提供全面的个人养老解决方案

关于如何推进“保险企业养老解决方案”落地,彭勃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养老公寓、养老社区、养老机构三种模式的养老解决方案,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查后的论证结果表明,目前这三种模式在同一侧的全球生命中都有落地案例”。

但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投入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入住者必须具备的要素是资金力量,是养老社区前期布局支撑的资金支出。 另外,考虑到领导小组的任期问题,投资养老社区的周期很长,从开发到入住,一般需要6到8年,实现所有收支平衡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 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资产价格的上涨,现在拥有土地建立大规模养老社区成本太高了”

本报记者关注到,该股不仅在保险业受欢迎,而且属于清华系的紫光集团在保险业频繁运作。

2017年,紫光集团曾出资6亿元,出资比例为20%,拟作为主要发起人建设中青生命,注册处设在银川,管理总部设在北京,建立“双总部”制度,利用“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政策,但迄今尚未得到监管认可。 人寿保险公司建设受挫,2018年紫光集团迅速转向金融保险,在利用诚信泰金融保险时,作为战略投资者入籍,出资诚信泰金融保险股票33.33%,空降为首要股东,掌握了发言权。

但是紫光集团还没有放弃对人寿保险牌照的追求,最近有消息称,中国信达用卡转让的幸福生命的51%所有权,找到了意向包括紫光集团在内的购买者。

紫光集团在保险业的配置手段陈旧,与该公司联席社长王慧轩无关。 王慧轩于2016年加入紫光集团,此前一直从事保险业。 曾担任中国人保总公司副社长、人保资本会长兼社长职务,拥有丰富的保险业经验,其实是保险老将。

为什么清华系企业在保险业如此受欢迎? 清华控股公司董事长对媒体表示,清华控股公司通过创新的反复、竞争发展、产融交流,构建自我增长、自我增长、自我连接、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金融与资本的完全结合。

双方股份副会长黄允也在“技术+资本”上表示,将不断深化双方在全球生命和科技保险领域的合作,推进发展布局。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本报记者说,科技与保险业合作构建生态的空间很大。 目前,信息科技能力保险分为四个层次:改善保险流程、提高保险供应、创造保险需求、构建保险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健康管理、财富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等服务。

合资保险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实际上,同行的世界生命这次的增资从外部来看并不意外。 2018年,该公司外资股东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魏楠斯访华时,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提高开放能力,表示“这是外资企业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乘势加强国内外优势资源和经验对接,不断深入在中国的重点业务”。

随着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安达、安达、安盛、安联等国际保险巨头都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包围地。

前几天,银保监会认可安达保险股份持有华泰保险的比例增加到30.9%,中国和平地被友邦年收入5000万人挖方的安盛全资收购安盛天平,安联首次设立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的安顾集团将获得财务保险牌照。

王向楠对本报记者表示,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保险市场:海外尤其是先进保险市场增长弱势,中国增长迅速,潜力大的非汽车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障和财产管理产品,外资保险巨头相对具有技术优势的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正在加快改善。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对于合资保险公司来说,先进理念是否适用于中国保险市场,与中资股东业务观念一致,是否产生摩擦是重点。 能否顺利发展,尚有不确定性。

以中德合资生命保险公司德华安顾生命为例,该公司由山东国投和安顾集团、安顾生命共同建设,总部设在山东济南,2013年9月5日正式营业。 但自创立六年以来,该公司的损失逐年扩大。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累计损失约12亿元。 在87家人身保险公司中排名第73位。

在寿险方面不利,安顾集团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金融保险市场。 最近泰山财险计划募集资金的持股率为24.9%,增资8.82亿元以上,增资1.3099元/股乘以增发股计算。 增资完毕后,原股东持有泰山保险的75.1%股份,战略投资者持有泰山保险的24.9%股份。 据报道,这次泰山财险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是德国的安全保障集团。 此外,泰山财务保险总经理的人选也有消息称安顾集团在。

需求和政策加快了外资保险企业在中国的进一步深耕,但外资保险企业也应冷静认识其在中国的市场基础和渠道薄弱等固有缺陷。

根据今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数据,外资风险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6.74%,比去年上升了1.06个百分点,但这个份额还很小,将来还需要检验如何将中资风险企业和秋色分开。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