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基本连通。 交通干线密度高,省际高速公路基本贯通,区域机场群体系统基本建立。 光纤宽带、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
但与此同时,区域内还存在发展不平衡、跨区域合作共同治疗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提高。
因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的发展目标,具体如下
轨道上长三角基本建设,省际公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球机场群体系统基本形成,港群联动合作效果显着。
能源安全供给和相互经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下一代信息设施率先布置在网络中,基本建设了可安全控制的水网施工系统,重要河道中坚堤防全面符合标准。
截至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复盖率达到80%。
照片来源:新华社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依赖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
在提高基础设施互联水平的部分,《纲要》将共同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作为第一节。
“交通系统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脉,也是区域产业整合的前提,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系统的支持和服务能力。”东南大学交通法治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顾大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区域一体化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先进高效区域综合交通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在建设共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纲要》提到了共同建设轨道上长三角、提高省际公路通报能力、共同建设全球机场群、共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的四个方面。
共建轨道长三角方面指出,加快建设高铁、普快铁路、城际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合为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质量的高速轨道交通网。
顾大松表示,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非常重要,每个世界性城市群都由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支撑着,像日本的东京和大坂一样典型,现在的长三角在城际和市域铁路的连通上还不够。
“轨道交通要特别重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利益共享方面的合作”,他说,如宁安高速铁路,从安庆到南京,在安徽省区域修理较长,投入较大,在南京修理较短,投入较少,但客观上大量人流流向南京。 这关系到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在这方面,《纲要》也提到了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探索建立跨地区投入共同负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共享管理制度。 顾大松说:“其实长三角在国内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处于比较前沿,必须在这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在共同组建全球机场群方面,《纲要》提出了建设南通新机场的计划,成为上海国际航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大松认为,苏州也有建设机场的计划,区域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区大松说,交通方面的法律也需要合作。 例如,地方法规制定法律时,必须考虑与其他地区法律的联系。 "去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地区立法工作协同座谈会,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四地立法工作合作,其中交通合作成为重要议题。"
照片来源:新华社
5G为长三角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机遇
《纲要》指出,共同构建数字三角洲。 其中,加快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布局,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重点是共同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重视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因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对未来经济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手左鹏飞研究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说到。
《纲要》表明,截至2025年,长三角地区5G网络欺凌率达到80%。 “这是我国在国家级区域规划中首次提出5G网络垄断率指标,意义重大。” 左鹏飞说。
他明确了长三角地区5G网络复盖率的指标,是因为长三角地区5G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 目前,长三角目前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5G外场技术试验网,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四个长三角节点城市都在首个5G试验城市名单中,长三角成为国内首个5G正式商用区域之一。
据相关协商,截止到2021年,三大载体和中国铁塔公司将累计投入长三角2000亿元以上的资金,进行5G基础设施建设。 左鹏飞表示,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5G网络建设迅速推进,随着这次《纲要》的发布,长三角5G建设再次加快,2025年长三角5G的霸权率有能力完全达到80%以上。
另一方面,5G为长三角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基础坚实,5G最重要的应用场合之一是制造业。
5G“三超”大幅扩大工业软件使用效率,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推动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G发挥作用的前提必须具有较高的垄断率。
实际上,除了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外,《纲要》还提到共同培育新技术新职业形态、共同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共同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等内容。
左鹏飞表示,这些都是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渗透性强,加快了向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与制造业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合平台,为推动不同制造业之间乃至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培育新技术的新职业形态提供了基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