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圈丸
说到“国有电影企业”,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影、华夏、上影这一有脸的大公司,以及曾经光辉灿烂、如今已变成时代潮流而沉默的“七大电影厂”。 但很少人关注中国电影“大蛋糕”下小型国有电影企业的发展现状。 即使是现在民间电影企业横行的市场,那个二线国有电影企业是如何生存的?
其实,很多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他们每年都会继续制作新电影,推动地方国有院线和地方电影频道市场份额的发展。 他们还与党和国家合作,在文化发展中担负着意识形态的出口和政治献礼,在电影产业中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宁夏电影集团“画皮”系列并非二线民营电影企业成功的商业片
但二线国有影视企业要面对的困境之一是,赚钱少,赚钱难,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竞争力。 这不能说他们总是难以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留在大家的记忆中。 今天,信息君将详细谈谈国有电影企业的困境在哪里,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民营企业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结构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电影业迎来了重大改革:个人和私营企业资金获准进入电影全产业链(以前电影厂资金是国家分配)。 也就是说,从那一刻起,民营电影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二十多年来国有电影企业的垄断结构。
后来的话已经不习惯了。 由于新兴民间电影企业的努力,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商业上的快速成长。 我们从故事片年产量不足百部到现在一年达到千部的年总票房收入不足10亿人到现在年票房收入超过600亿人的电影院的数量很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电影院的数量。 中国电影经过十几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发展速度是历史上最快的。 这次成功的第一功臣,无疑是现在活跃在观众视野前的民间电影企业们。
民营电影企业的票房收入不仅高于国有电影企业,在电影院线,民营企业现在也比国有企业大,经济效益更好。 也许有人说民间电影企业超过国有电影企业吃国家改革红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国有企业无法创造的行业生命力。
万达院线现在布置在世界上,规模远远超过国有院线
现在的民间电影企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力确实把国有电影企业甩在后面。 特别是进入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后,民间电影企业的权力更大了。 根据《经济经纬》2015年的数据整理,在中国电影企业在中国互联网上影响力前20名中,国有企业仅占4家,而且这4家还是中影和华夏的大公司,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不能上榜。
资料来源:《经济经纬》
民间电影企业的大成使二线国有电影企业陷入困境,他们现在有多困难?
在困境中拼命生活的二线国有电影企业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属于二线国有电影企业的东西。 虽然不像上海电影集团那么有名,但资产规模为50亿,年收入为30亿,肯定不是“二线”。 真正的二线国有企业认为老字号电影制片厂的转型企业,如峨眉电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 他们有10亿左右的资产规模,但每年的收入只有千万级或者损失。 二是新成立的国有电影企业,如重庆电影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 他们的资产规模非常小,一亿不到,每年保证数百万到千万的收入,尽量不亏损。 他们无论规模如何,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前面所说的“很少赚钱,很难赚钱”。
这种情况发展至今,国有电影企业与民间电影企业相比,资产规模非常小。 截至2018年,万达电影总资产231亿人,华谊兄弟201亿人,超过国有电影企业的首位。 光学媒体、华策电影、文投电影等大公司的资产也超过了100亿元,其馀数十亿规模的公司已经不计其数了。 国有电影企业的资产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其中达到100亿人的只有2家,可以说资产规模被民间电影企业“完全炸毁”。
不仅是资产规模,国有电影企业的年利益也同样令人担忧。 我们定义的二线国有企业,年利润只能维持在百万水平,甚至是损失状态。 峨眉电影集团2017年年利润仅为30万元,仅2018年上半年就看光媒20亿元利润,这个差距太大。 不仅是光一样的“起爆制造机”,慈文、欢瑞、唐德等相对“安静”的民间电影企业,季度的利润也超过5000万元。 与他们相比,二线国有影视企业还没有增加的馀地。
同时,国有电影企业的电影产量也很低,与民间电影企业相比生产能力相当落后。 不管二线国有电影企业如何,在“老大”的中影中,2016-2018年主导参加声场的电影只有66部,仅占3.2%。 电影收入只占总收入的7%,中影能主张利益的只有上映的两个端口,这两个端口占他们年收入10亿的80%。 二线国有企业更惨,如峨眉电影集团,2014年至2018年共拍摄24部电影,大部分是中低成本电影,票房全军霸占,集体赤字。 在电影工业的生产体系中,国有电影企业很难提出有利的内容,特别是“二线”企业,近年来连好评的作品都没有。 当然,我们理解国有电影企业在内容制作中受到更严格限制的客观因素,但“没有好的内容”确实是不容忽视的难题。
除了资产、收益、生产这些企业的“外部问题”,很多二线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充满了问题。
首先,很多国有电影企业的地方属性太强,国家想帮助统一也很难实现。 所以“二线们”一直不能加大自己企业的体积,也不能合并。
其次是“国企通病”,内部人治现象普遍,难以实现有能力的人,企业员工中关系太多,这也是缺乏创造性的核心原因。
此外,青年电影人才不愿进入二线国有企业,企业活力不足:峨眉电影集团举例,其电影生产部门共168人,均为30岁以上的“老员工”。
最后,因为大多数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处于损益边缘,所以像长春电影集团一样总资产是一百亿,但年利润仅为7000万,实际上没有名气,我们必须把它归类为“二线”的潇湘电影集团总资产是九亿,实际上“二线”也很高,但是年 这种情况在企业内部资源积累不足,利润越来越低。
以上困境使二线国有影视企业陷入生存泥潭,难以抬头。
对二线国有影视企业的几点建议
中国电影产业现在仍在迅速发展。 这时,国有电影企业,特别是“二线”企业落后,影响了国家文化的意识形态出口,所有国有电影企业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首先国有电影企业要打破隔离,联合起来。 各省国有电影企业和电影院线应该打破地区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整合所有企业的区域,尝试“跨省资源”共享,提高国有企业在电影产业链中的发言权和谈判能力。 现在,中国的民间电影企业不仅在全国市场,也已经开始进入全球市场,网络市场也大获成功。 这时候,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们只是在自己的省里发展,显得太自命不凡了。
而且,应该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专业性。 其实,上个世纪,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具有很强的电影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修养,中国许多核心粉丝一直把那个时代称为中国电影的最佳时代。 那时候,各国有电影企业的领导人大多都是专业电影相关人员,形成了专家型的管理制度。 然而,近十年来有馀干部体制的变化,使许多二线国有电影企业领导层在专业水平上产生了不平衡,“外行领导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企业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对人才的魅力。 提高领导层专业水平是二线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
最后,利用掌握的政治资源。 与民营电影企业相比,国有电影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实现电影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 特别是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不仅把自己当作“养老国企”,而且还是文化公司,利用民营企业所没有的资源来创造自己在电影产业中的价值。
二线国有电影企业愿意跟上中国电影的步伐,迄今为止,电影产业还需要进一步补充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