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经济是_ 时评丨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将加大

时报时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周子勋

文化与旅游部5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国内旅游接待总数为1.9亿人,比较口径增长137 %,旅游收入实现1176.7亿7000万元,比较口径增长16.1%。 超出“五一”长假预期的旅游消费验证了中国实体经济仍然稳定。

没有独特的巧合,国家统计局前几天公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0.1%,比3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继续扩张区间,特别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超过51%,表明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在稳步扩张。 从微观层面来看,重点行业的减损又带来了3月份的工业利润回升,3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利润总额589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增长率从1月份到2月份大幅回升( 1月份到2月份比去年同期减少14.0% )。 。

不仅如此,最近公布的各省经济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济下滑压力减缓。 广东GDP同比增长6.6%,浙江增长7.7%,江苏增长6.7%,天津、重庆等显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放缓趋势的2018年增速迅速下降的省份,形势得到改善,第一季度增速达到全年预期目标。 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顺利,适度扩大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当然,也要看中国经济的“喜”面,也要注意“忧”面。 例如,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用电( 10.2% )和居民生活用电( 11.0% )依然急速增长,但总体社会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5%,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增长率减缓,尤其是工业用电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目前工业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新钢铁生产能力的过度上升应加以警惕,业内人士表示,今后2~3年内,新炼钢生产能力将达到2亿吨以上,新生产能力可能会过剩。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经济还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当前宏观经济的最大挑战是结构供求平衡难以解决。 事实上,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过去谈体制性问题主要是学术界的改革讨论,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水平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是中国经济压力的主要原因,其影响超越“周期性”问题尚属首次。

中央高度强调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意味着将来中国将加大结构性、体制性改革。 比如与政府调整市场关系,以市场化主导中国经济改革。 国企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难点,也是判断中国是否真正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 最近国务院发行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方案》,提出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主要措施。 并允许中央集权下适度释放权力,地方根据土地制定适当不同的产业政策、科学技术政策等。 调整政府职能,管理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环保等公共服务。 5月1日,中国银行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12项具体新措施。 5月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政府投资条例》,7月1日起施行。 其中,政府投资资金应投入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以非营利项目为主。 这些沉重的英镑政策的颁布,表明中央已经在对面临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清除制度障碍。 只有突破体制障碍,有效推进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才是基本稳定的。

作者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两毛晶慧编辑两史晓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