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上市了没_ 从司机到首富,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传奇人生

高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深圳的最高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九大新地标之一。 在平安新楼的最上层,集团会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可以俯视整个深圳。 他和马云、马化腾都被称为“三马”,但马明哲在国内金融界的地位不亚于“二马”的中国网络行业。 在保险业界表现为“神而不是人”,在金融业界表现为“将来的时候”。

位于深圳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有两尊青铜像,左侧是孔子,右侧是爱因斯坦。 这种不相容的企业文化创造者是现在51岁的平安保险公司社长兼CEO马明哲。

从司机到首付

马明哲,1955年12月出生于广东湛江。 父亲是军人,不幸早逝,母亲回国,曾经被当做间谍,1981年平静下来。 他的成长经历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出生于抗美援朝,在自然灾害中成长,读书时是文革。

这样的时代和家庭环境训练了马明哲坚强的性格。 他想起单亲家庭的点滴,说他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打,但从不哭。 懊悔也不会流泪。 因为我知道自己总是做错事。

只有初中原始学历的马明哲去农村当知青,学习了两件事,吸烟开拖拉机。 回到城堡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湛江市八甲水电站作为工人,之后在当时的广东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担任通讯员。 马明哲命运的转机,是在1983年他平时的调动中发生的。

1983年夏天,马明哲调到深圳市龙头工业区,在当地劳动人事处工作。 当时,汽车在中国是领导移动的少数工具。 因能驾驶,马明哲被选为当时龙头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专职司机,兼任龙头工业区劳动人事处队长。

作为领导司机,这种性格最合适。 不久,马明哲赢得了袁庚的评价和信任。 在袁庚身边工作两年后,精明能干的他被安排到水龙头工业区的社会保险公司工作。 当时公司共有35人,主要负责工业区职工福利性劳动保险事务,规模小。

在某个工业园区召开会议,没有社会保险公司的经理,马明哲代参加。 讨论中,马明哲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袁庚有点不高兴。 “袁董先生,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正确与否,最终由你来决定。 ’他说

“请继续。 请继续说。 ’他说

袁庚记住了马明哲的名字。 在下次的研讨会中,指定马明哲和傅育宁(现在招商局集团的社长)、刘渝(招商银行创办者之一)等参加。

当时水龙头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每月交一定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者提供保障。 袁庚承认了这个建议,让马明哲去做。

后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副总裁找到了马明哲,并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公司不能做商业保险,如果要做的话就申请牌照。

因此,1986年,马明哲去香港见袁庚,建立了商业保险公司,建议招商局恢复投保的传统。

报告了五分钟,袁庚说该怎么办? 马明哲发出一封模仿袁庚声音的信,要求他签名。 袁庚稍微修改了一下。

就这样,马明哲拿着这封信带着单身马到北京去审查,得到了车牌,开始了他的保险人生。

经过多次困难,1988年3月21日,中央银行正式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局龙头工业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平安保险正式成立。 32岁的马明哲破格被任命为平安保险的社长。 工行股持有51%,招商局股持有49%。

平安保险的成立、成长自不必说袁庚的协助,但其一步一步地达到现在的地位应该靠马明哲的努力。

当时的平安是一家小公司,员工共12人,包括马明哲在内共13人。 在这所房子里,马明哲的事业上了第一个台阶。

在大股东工行的支持下,经过13人的努力,成立第一年获得了418万元的收入和190万元的利益。

在政界,马明哲从一介车夫作为政治新星,担任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曾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给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人气候选人。 那么,一个司机是如何创造出中国第一个财富这一系列奇迹的呢?

一开始平安无事

平安创立初期的发展离不开股东方面的工行和招商局的支持力。 例如,从安全开业的第一天开始,工行就在全系统内,向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一律只选择安全的家。 招商局对平安初期业务发展的援助不及工行,但整个龙头关于招商局的保险业务也几乎全部给予平安,除了主要安排所需人才外,招商局当时自己有一定深圳市户口额的便利,为平安转入的人解决了户口问题。

独断专行

1993年平安保险,只有5年保险公司成立。 实际上,1994年,安全保险费收入也达到了2亿6000万人。 但该公司发展的视野、路径选择和气质在我国当时的保险公司中尤为突出。 1988年成立后,平安势如破竹,从地区保险公司进入全国性业务,从生育保险进入人寿保险领域,首次在全国开展个人人寿保险市场营销。

跟随马明哲十多年的共同创业,平安保险的执行董事孙建一副最高经营责任人承认,1990年代初,平安卷入了当时市场的不规范、不健康的竞争中。 “不使用这些手段意味着放弃市场,但是这让我们很痛苦,”他说。 “我们总觉得这只是一个有权的计划,要坚定地立足于这个市场,寻求更大发展的手段”。他想起了“综合金融集团”的构想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其实,更大的背景之一是1993年底,外资股东高盛摩根登堂入室,打开了安全国际化的视野。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明确了“分工经营、分工管理”的原则,挽救了始于1992年下半年的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 具有战略视角的马明哲在上层安全提出金融集团化发展思路,看到国际金融业的流行趋势从过去的分工走向混业,各国金融保险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下,通过集团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实行分工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但是,当时在“分工经营管理”的监督下,和平未能直接发表“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构想。 (孙建一语)”中,向监督部门顺利报告的方案是集团控股模式,是一个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所有(或控股公司)财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集团控股公司统一管理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的分工模式。

即使在金融改革风声时,马明哲仍坚定不移,除了寿险两个主要营外,想要的金融牌照决不离手:经过两年前的工作,平安1996年完成工行珠三角金融信托的收购,改名为平安信托的平安于1991年8月以证券事业部的名义经营证券

马明哲应对监督部门的战略是“拖”。 孙建一表示,如果监督部门不按照我们的想法批评,我们就会一直拖延下去。 “拖”的成本很高,马明哲说“不能,不能,不能”的坚持把自己送到了内外的困境。 他见到监督部门的领导人,感到“只说了5分钟”被拒绝的尴尬。 监督部门明确规定,在安全分工没有完成之前,不会批准安全的新分公司。 看到其他竞争对手几年来发展新的分公司,无法安全地保护那些山,公司的管理团队和中层干部开始动摇。 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建议辞掉金融控股公司,走分工经营的道路。 领导班子的成员为他抱有不公平的不满,说:“你一天到外头低头,领导站在街上好几个小时,等到半夜,不值得”。 在经营小组面前,马明哲的回答和态度说“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我愿意向人下跪”。

每年年初平安集团全系统的工作会议上,马明哲基本上做三四个小时的演讲。 每年,他都会明确警告公司上下,成为“百年老字号”,一定要向金融控股公司走去。 “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没有第二条路。 ’他说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过去十年的计划行动,平安的股东结构已经向马明哲多样化,持股分散。 除高盛、摩根两个外资股东外,招商局集团、中远集团、深圳市财政局、内部员工合股基金等各自持有大小股票,从2004年招商书来看,上市后员工持有的股票占总股东的11%以上。 股票结构保证了安全成为“内部统制”色彩浓厚的公司。 这是安全在政策压力下“独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十年战略

2000年平安,加入现在集团COO的张子欣以麦肯锡顾问出身的职业背景着称,与麦肯锡的相识,麦肯锡从1996年底开始了平安的投资管理项目。 当这个项目基本完成时,马明哲对张子欣说:“你怎么看待将来的安全整体呢,将来的市场有什么机会? ’这个问题启动了麦肯锡为平安做的第二个项目。 这是一个平安影响深远的十年计划。

平安集团在1998年全国工作会议上,马明哲以“平安第二十年愿景和战略”为主题发表了讲话,“我们在哪里,要去哪里呢? 我们应该走哪条路怎么到? ’四个问题。 “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组”出现在幻灯片的中央。 同时,马明哲认为国际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明哲说:“现在很多人是否安全地走国际化的道路,我想没有必要研究。 我们先做吧。”

摩根、高盛对平安的国际化至关重要,既有国际会计师和国际占卜师的概念,又在随后的10年中在公司治理和内部统制体制等方面平安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平安初期聘请了许多国际化人才进入保险业务的顶层。 在深圳平安总部的大楼,担任中上层管理人员的海外员工在此后达到了20多人,而在各部门的市场管理人员中,这个数量在此后也达到了350人以上,平安的人事费也是国内业界最高的。

在1999年元月召开的系统会议上,马明哲对倒下的3股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资产、人员迅速膨胀的平安和3股有什么样的危险,如何避免后者的结局。 他引用沃顿商学院教授的话,再次强调和平的战略方向。 “未来保险业经历重大结构重组,金融服务业之间的业务互相侵蚀和竞争,必须使保险业深入参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保险业内的大规模并购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来降低整个行业的综合成本率,保险与银行的战略合并和同盟,如旅行者与花旗银行的合并,就是这一发展趋势

这次演讲是56年后马明哲首次完全阐述平安金融控股模式。 他提议公司三项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探索集体模式。 他向大家介绍了麦肯锡方案。 该方案中,集团模式的重建复盖资本重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管理定位、投资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6个方面。

麦肯锡方案设计安全成立集团公司,由非金融机构理财公司代表股东管理资产,绝对控股人寿保险、财务保险、证券和信托公司,将投资业务转移到专业投资机构,重组定位集团总部与专业子公司之间的职能。

各专业子公司最终相互结合,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和市场信息共享。 集团总部将加强对子公司的自上而下指导,具体设置战略指导、重要业绩评价指标和资源分配等。 子公司的一部分“权力”也逐渐上升,资金上升,投资集中,人才也由集团集中管理。 另外,共享审计、IT等部分功能,创造规模经济。 专业子公司的负责人及其各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对集团高级决策小组的相关人员负责,子公司定期向总部提交业务、财务计划和计划的执行成果,向总部提交人事相关信息。 曾经在公司看到的高度的“机密”,现在已经成为平安集团的组织模式。

成就了最富有的准MBO传说

当时,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裁王雪冰在许多国有企业的老总面前说:“我42岁的时候当了总经理,你们呢? ”向媒体诉说过。 的双曲馀弦值。 马明哲嘲笑王雪冰道说:“我28岁成为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社长,你的王雪冰42岁成为社长也很辛苦。”

但马明哲意外的是,王雪冰毕竟只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裁。 马明哲坚持不懈的追求,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平安公司这个属于国有的金融机构变成民间公司。

2003年,和平实施准经营管理层并购( MBO ),带来资产规模1800亿的和平变化,股票从原国有企业逐渐分散,成为管理结构良好的公共公司。

1999年,工行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退出金融业。 据原平安上层介绍,工行将所有股票转让给了深圳市的投资管理公司。 2002年前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也分别出售了所有的9.9%和14%的股票。 在此之前,三大发起人都退出了平安保险,但是关于中远集团和招商局的所有权给予了谁,当事人闭口不谈。 2002年10月,香港汇丰银行出资6亿美元,顺利成为10%的股东。 那时,平安保险的第三个股东变成了江南实业。 根据平安方面的说明,江南实业和新豪门是员工的股保有机关,员工的股票持有计划是江南实业和新豪门的69.11%和98.15%。

2003年,平安最大股东、持股率为16.09%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为满足保险业单股东持股率不超过10%的政策法规和深圳市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需要,在深圳市产权交易所上市8800万股,销售平安总股东的3.6%。 当时买方为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自平安上市招股书公开以来,部分股票已经转让,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股票上市前下降到12.49%。 同样由于深圳市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需要,持有6.93%股份的深圳市财政局也转让给了国有资金背景的深圳市深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预计2003年在全球顺利发售的股票数为13.88亿股,占公司扩大股票的22.4%。 主要出售股票的股东是深圳市政府背景下的两个股东。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销售7300万股,所有权从12.49%下降到8.77%,成为第二大股东。 深业投资管理公司销售4050万股,持股率从6.93%减少到4.87%。

其他9大股东中,除汇丰出资12亿港元将和平股增资9.9%外,其他股东的股票上市后变得淡薄。 当时,平安职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与新豪时,分别居第三、四大股东,共持有14.02%的股份。 但从相对值来看,平安职工持股计划占前9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已经上升到23.7%,影响力大幅度增强。 那时,马明哲终于掌握了平安“掌门人”的权威。

和平员工的控股计划被称为准MBO,或者下一个MBO,是因为和平管理层在理论上没有占据绝对的控股地位,江南实业和新豪华也没有实现内部控股地位。 但显而易见的是,管理层在公司内对员工有着很大的管理权和威信,即使没有表面参与员工控股计划的决定,在员工控股计划内也有很大的发言权。 这样的管理权和威信自不必说,马明哲及其团队的构筑和维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1988年到2004年,马明哲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努力了16年,等了16年。

2004年中国首富

2003年2月,在马明哲的指挥下平安集团分工重组闭幕,正式改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出现了“一曳四”框架。 集团控股公司成立了中国平安寿险株式会社、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株式会社、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 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依法向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成了以安全为保险核心、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化的集团控股经营结构。

200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 平安保险h股( 2318-HK )登陆香港股市,2004年融资143亿港元。 这显然是该年度亚洲地区最大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个案。

上市的成功也给马明哲带来了丰富的个人利益。 据平安招股书报道,截止到2004年4月24日,马明哲本人拥有员工股份持有计划的约1.10%,相当于公司发行股份的0.16%,是平安公司内部股份持有额最多的个人。 这是1992年产生的持股计划,平安内部产生了大小2万名上市受益者,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共享4.2亿元的投资盛宴。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其发起人马明哲。 由于该股份持有计划,平安在12年后的IPO时,马明哲旗下的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合计持有14.02%的股份,平安实质上成为第一股东。

2002年底《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香港汇丰银行加入安全保险时,提出的股价为每股20元港币。 《新富》杂志于2003年1月相继宣布,马明哲通过“新豪时”和“江南”实业两家公司累计控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左右的股份,合计达到5亿股,其控制的平安保险总资产达到1500亿元。 据此计算,马明哲当时实际拥有的平安公司股票价值达到了100亿元以上。 与《财富》杂志评价资产为91亿的2003年第一批财富丁磊相比,马明哲理当然闪耀着中国新的第一批财富荣冠,一时成为媒体面前最受欢迎的大众。

中国决不是“富豪”贫乏的国家,特别是在过去20多年里,相继出现了致富的奇迹。 马明哲是中国金融保险业在改革开放时代创造的“神话”色彩的“富豪”。

围绕“平安神话”的疑团

据《商业周刊》报道,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集团)株式会社在香港成功,是很多人预料到的。 但是,今天还发生了很多重要的英镑新闻。 例如,平安募集股价为每股10.33港元,根据当天同时公开的平安自然人的股票持有情况,以此募集股价计算不能流通的法人股票的话,12亿富翁和2亿亿富翁一夜之间出现,价格超过10亿港元的人也多达4人,他们的价格合计约为91亿港元。 在这些大自然中,有两位平安的“经营干部”马明哲和孙建一,还有刚离婚的健力宝集团社长张海的“资本大鳄”,还有平安第五位股东源信行“所有者”刘方的“无名一代”。

刘先生是谁?

刘方可能没有人认为自平安保险公司上市以来是最大的自然所有者。 按市场价格计算,平安所有权达到29.44亿港元。 据媒体报道,刘的真实身份是女性,1979年6月7日出生,高中学历,地址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街,1997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着名高级商务中心市场销售部担任市场开拓经理。 她从小就住在一个非常狭窄拥挤的小四合院,父亲刘振江是第一个出租车司机,母亲在机械厂当工人,两人都退休了。

以前,新闻记者第一次这样写道,刘方对于进入普通视野的印象。 “她个子高大,穿着深蓝色西装裙子,肩膀直,淡妆,有礼貌,看起来很职业……(部下的反应)刘方很有才干,有自己的秘书,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但是从这所高中毕业仅仅7年的女孩,还是不敢相信她是一个价值约30亿港元的亿万富翁。”

那么刘方和刘振江的父亲和女性是如何获得和控制37亿港元市值的安全所有权的呢?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注册资料,平安公司第五位股东源信行投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27日,刘方、刘振江父子进入该公司是在之后的一年。 2001年12月10日,父女各为50万元注册资本,同日成立了北京恒丰永业经贸有限公司和北京裕昌隆工贸有限公司。 2天后,只有3位股东的源信行投资公司以2个1000万元的价格将2000万元的出资转让给恒丰永业和裕昌隆。 刘方,刘振江的父女开始正式登场。

一个月后的2002年1月16日和19日,根据工商注册资料,刘女士作为投资者,向源信行投资公司投入5亿元人民币,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先生一跃成为源信行的第一和第二股东,分别占55%和32%。 不到十天,父女又增资了。 2002年1月28日,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又向源信行投资5亿元,将源信行原来的1亿元资本提高到11亿元。 刘方将接替源信执行董事和法人代表。 增资的话题还没有结束。 工商记录显示,一个月后的2002年2月26日,源信行又增资5亿元,资本金达16亿元,此次投资者是武汉益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但是3个月后的2002年5月24日,武汉利益将这5亿元人民币转让给了刘氏和女儿控制的恒丰永业和裕昌隆。 从此父女以半年15亿的投资速度完成了源信行投资公司的控制。

郑建源浮出水面

据媒体报道,源信行投资公司2002年以7.6437亿元的货币资金向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投资,其比例为8.56%。 据已经公开的情报,这部分的平安股从招商局购买,由香港的新世界集团转让。 刘氏父女从哪里来的巨额投资平安无事,相关故事的另一个重要主角郑建源也粉墨登场。 这个神秘人物郑建源与其说是个有钱人,不如说是个导演,至少是源信行刘氏和女儿财产故事的现场导演。

郑建源滞留北京的资料显示,郑建源于1999年3月26日来到北京,2000年4月27日注册宝华投资有限公司前身北京新源联动投资管理公司500万元。 当年10月27日,他又以3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源信行投资公司,担任两家公司的首席会长和法人代表,工作地点与次年刘方父子设立的恒丰永业和裕昌隆的工作地点相同。

很明显,在安全保险财产故事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资金和所有权转移。 1992年,中国香港宝饰王郑裕顿的香港新世界和武汉建设投资公司分别出资50%成立武汉武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郑裕顿的长子郑家纯担任会长。 郑建源来北京1999年,武汉武新以1.5037亿元人民币获得中国安全保险4.4%的股票。 1999年底,新世界方面转让了武汉宏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的50%武汉武新股。 当时,这家公司的统治者是郑裕顿管理的广州顺德周大福饰品加工厂工作的3名自然人。 2001年8月22日,武汉acer改名为武汉益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更股份,北京新源联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52.94%,上海银峰(郑建于2001年7月在上海成立,来自控制公司)占47.06%。 不知道具体操作,形成了和平所有权向郑建源过渡的通道。

2001年12月,北京新源联动公司改名为宝华投资,2002年12月,在董事长郑建源主办的股东会上,再次改名为今天的宝华集团。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深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向宝华投资1.37亿元。 一个月后的2002年1月23日,这家深圳公司向宝华增加了5亿5千万元。 两天后,另一家北京汇宝华科贸发展公司也向宝华投资了5亿元人民币。 此时宝华的注册资金达到13.62亿元,与16亿元的源信行一样,没有任何经营活动,只是“钱袋”。 2002年底,平安股权发生了两件大事,发起人股东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转让了自己持有的9.9%和14.3%的股权,退出了平安。 同时,股东中出现了新的面孔。 宝华投资与源信行投资。 很明显,刘氏和女儿与其说有钱,不如说当初外资进入国内保险公司遇到政策障碍,掌握在郑建源手中的资金是国内“曲线救国”选出的代理人,他们持有的也许只是名字。

郑建源后面

那么,郑建源在哪里是神圣的呢?在平安时代,很多人似乎很熟悉这个名字,一致的说法是“郑裕顿的代表”。 事实上,郑建源和郑裕顿确实有关系。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郑建于1994年8月―1997年5月在郑裕顿新世界(中国)公司任社长。 另外,据郑建源和在新世界工作了多年的陈氏的同事说,郑建源的谜样富豪的身份是误解。 事实上,宝华公司的性质是海外中国富豪以公司型基金的形式管理内地个人投资项目,郑建源是投资基金管理者,作为自然人受投资者委托持股。

此外,郑裕顿也不是郑建源的最终统治者,也有说法认为郑裕顿至多是“负责人”。 那么,最终的统治者到底是谁呢?根据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最终的管理者说明,30多岁,住在北京,留学回美国后在北京成立公司,一直从事IT工作,平安保险和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从事IT项目的建设和咨询。

关于和平,到底有多少人的故事呢?作为平安的老总,马明哲和这些股东之间有什么利害关系,他还知道多少人的内幕,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这个非体制化的操作程序对平安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个至今为止我们都不知道。

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保险市场海外资本逐渐开放。 百货公司的形势充满卧虎藏龙和风雨。 政治因素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当然比以前少得多。 企业规范经营和有效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得到的个人财富是长期财富,“头财”称号是光荣和羡慕。 这也体现了我们崇尚财富的初衷。 祝福平安的好运,祝福马明哲好运吧。

每天早上8点30分,平安保险公司全国300个城市的220000名员工在合唱公司的主持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衷心祝福,中国是平安的。 ”主持结束后,仪式开始了:公司各机关分成几组,各组成员向带队老师鞠了45度躬。 鞠躬屈身尊敬的礼仪,曾经在文革时期被视为孔子的封建馀毒而被禁止。 然后,员工们阐述公司服务的宗旨,由领导人进行讲评。 每天10:30分钟后,平安无事的员工们往往上街发展业务,完成自己的工作很慢。

这个朝会体现了这个中国企业管理独特而现实的一面,而平安保险公司的独特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再加上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我们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克内尔亨利是世界着名金融基金会高盛公司的高级官员这样评价的。

我是个安全的推销员

平安成立于1988年,当时总收入418万元,利润190万元。 但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平安保险集团个人客户数达3080万人,资产总额达2035亿元。 十多年来,公司大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其旗下的平安生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生命保险公司,平安生产保险也成为全国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 马明哲驾驭了他的“中国平安保险”事业旗帜,随着中国保险业这一激流保险滩十几年的风潮,逐步扩大,他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和经营理念。 平安保险是一家在财产权结构、业务扩大、市场运营、集体结构等方面挑战当前政策基础、突破行业老规则形成表现率的金融公司,在16年的历史中迅速发展起来。 也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唯一企业创业者以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进的金融控股公司。 只有这样,平安才能被记入中国金融企业的进化史册,独立创作文章,创业者马明哲的思想和操作都值得详细记录。

马明哲在自己的着作《繁荣危机》的门页上写道“想把这本书献给想要献出一生的中国保险业”。 对此,他说:“这表达了我的心声。 我最喜欢保险业务。 保险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管理计划,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稳定的保障。 1988年,我在纽约保险学院学习了一年,在那里培养了我对保险事业的感情。 经过12年的工作,现在即使不给我工资,我也一样想在保险业工作。 我一直是个和平的推销员,我曾经说过向国家和政府销售和平的商业运营机制,向世界销售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股东销售安全的管理运营和人才资本,也向所有平安同事销售平安视野和平安价值观,向社会销售安全的品牌和文化 ”马明哲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最高的概括。

诚信——原始企业文化

不仅我们开头提到的平安这样的中西合壁的企业文化,“诚实”也是马明哲一直强调的,是平安人一直遵守的企业理念。 马明哲指出,平安立业的书,核心是“诚实”一词。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对保险公司也是如此。 保险公司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顾客今天交给保险公司的钱,两三十年后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收益和收益。 这要求保险公司不能急于经营利润。 从长期的讨论来看,只要诚实遵守约定,就能保证顾客的利益,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进入“500强”和“400优”是最近的目标,将平安建设成拥有诚实金牌的“百年老店”,才是平安职员的最终愿望,平安时代的不懈努力有可能实现。

平安一直在员工中提倡诚实、信赖、进取、成就的价值观。 有这种保险理念的,是平安而深厚的人。 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放弃诚信,企业什么也没有。 现在平安家很大,但客户也不能有一点怠慢。 关于客户,马明哲说:“无论客户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血税,还是深深结婚给孩子们的钱,无论是他们的年金,还是救他们生命的钱,他们给我们的更加信赖,托付给我们的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如果我们对他们不诚实而不信任,我们会感到内心惭愧。 我们这顿饭吃不下去。 我们拿钱的手颤抖,我们自己的良心不安”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