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_ 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东北地区健康发展状况堪忧 82%以上城市处于三类亚健康状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和《城市蓝皮书No.12》发布会于2019年10月29日9时30分在北京中冶大厦(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9楼会议室)召开。 中国的网络实况,以下是文本的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武占云:先生们,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今年的城市蓝皮书发表会。 下面我代表城市健康发展评价课题组报告2018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 19份报告表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是城市亚健康问题的出现,这种民生福利当然也包含居民健康福利的重要内涵。

回顾了2018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成果,对全国288多个健康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了新时期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城市健康福利的迅速提高。 我们评价的目标之一是,我国为全球健康管理提供更好的依据第二方面希望以健康城市为线索,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决策支持,第三方面也希望为各地区制定明确的健康战略提供参考和参考。

首先介绍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进展和效果。 认为2018年,特别是2018、2019年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健康城市的顶级设计完善。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在国家一级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等政策性文件,作为深入指导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2019年成立了国家一级健康的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明确提出从协调组织机制中确保健康城市。 第三,监测评价机制逐步健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健康城市良性发展,我们的课题组参与了全国标准的制定。 四是法律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8年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促进健康法》提交全国人大会议,首次在法律层面促进居民健康是促进我们健康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是中国特色健康发展道路逐渐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健康城市建设实际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城市项目。 该健康城市项目主要基于世界健康城市联盟的成员,一些非政府组织以自下而上和区域合作的模式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具有其特殊性,我们主要认为充分发挥我们自身体制的优势,结合自上而下,把健康发展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逐步从集中于公共卫生的小健康理念转向健康环境、社会服务的大健康管理理念。 同时强调建设这个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学校的基础健康细胞项目,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的全社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城市健康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健康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中国城乡福利也大幅提高。 卫健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大幅提高。 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也显示,中国在医疗质量和可能性方面从1995年的110位上升到48位,是全国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部分介绍2018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情况。 今年,我们将继续以前课题组设立的健康城市五维评价分析框架,包括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和健康环境与健康管理,包括16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评价范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城市的288座以上城市。 总体评价表明,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呈梯度分布,健康城市比例不到二成。 2018年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前10位是深圳、北京、上海、珠海、广州、南京、宁波、杭州、苏州、厦门等10个城市,其中4个城市来自珠三角,5个城市来自长江三角,另一个来自京津冀城市,类似于对人体健康的一个检测,我们如何评估城市是否健康? 我们的课题组试验提出了一种相对科学的诊断方法,即城市五个指标的发展协调度。 如果某个城市的5个指标都超过了所有城市的中央值,我们认为那是比较健康的发展状况。 如果某城市的5个指标一个指标的指数低于全国城市的中值,我们将其视为亚健康城市,以下同样有亚健康城市和亚健康城市两种。 2018年评价结构现实,全国35个城市处于比较健康的发展状况,但这一比例仅为12.15%,还不到2成。 有亚健康城市45个,比例15.6%,二类亚健康城市71个,比例24.7%,三类亚健康城市37%,比例47.5%,近半数城市处于三类亚健康状态。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城市达到相对健康水平的比例为25.29%,超过1/4的城市达到相对健康水平。 中部地区10%的城市水平达到相对健康,西部地区只有不到5%的城市达到相对健康,而东北地区的健康发展状况更令人担忧,只有不到3%的城市处于相对健康状态,82%以上的城市处于三种亚健康状态。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5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健康数量稳步增加,健康城市数量从2015年的26座增加到2018年的35座,亚健康状况整体改善,其中中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健康城市的比例从2015年的13%上升到2018年的23%。

同时,我们对城市间这一发展差距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以变异系数来衡量,结果表明,各城市的发展差距呈现出整体逐渐缩小的趋势,从明细指数来看,健康社会指数缩小最为显着,近年来,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 虽然说明提高民生建设等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效果,但健康文化指数的变异系数在此图中显示出较高的指数,它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现在各城市在公共文化投入方面和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推进城市与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从空间格局来看,2018年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依然以东部地区为优势,中西部地区稳步提高,东北地区成为最后的差异格局。 几年前的评价结构是西部结构结束,从去年开始西部地区的健康发展指数开始超过东北地区。 特别是在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指数方面,西部地区优于东北地区,但在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可能还需要大幅提高。

同时,我们也从省域角度对城市间健康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发展水平也呈梯度分布。 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位于第一梯队,综合发展指数超过50,新疆、湖南、广东等十省位于第二梯队,综合发展指数位于45和50之间,位于第三梯队的城市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和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的部分城市, 这些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均不足45,各部分指数之间均衡度也存在明显缺失,存在明显的短板。

同时我们分析了城市健康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健康发展指数与城市规模有基本相同的变化关系,即规模较大的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相对较高,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健康发展指数也相对较高。 由于行政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缺乏资源配置、产业集聚和优质公共服务供应能力,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未来在促进健康方面不应从国家和地区一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际上,各地中小城市要鼓励和指导自己的资源,在当地适当发展特色经济,通过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和人居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公平。

第五个维度从城市群角度分析了不同城市群健康发展水平。 在这方面我们重点选择了13个国家级城市群,评价结果是现实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居前3位,而且城市群的发展优势和短板不同。 长三角城市群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指数都处于城市群的首位,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具有优势。 京津冀城市群健康社会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指数相对较高,健康环境指数排在后面,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群内部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管理等方面也需要加大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力度。 同时,我们分析了不同城市群的内部差异情况,我们中用变异系数进行测定的结果显示,健康发展指数越高城市群内部差异越大,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异最大,第一个城市或一些中心城市的健康发展指数显着高于城市群其他城市。 从珠三角城市群来看,建立健康文化指数分析系数最大、不同城市公共文化均等化差异最大、京津冀城市群健康经济波动系数最大、现阶段京津冀城市未来产业分工比较合理的产业关系强的内部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和机制更为重要

最后,我们展望了未来的一个趋势和可能促进实施主要健康中国战略的几点。 第一,充分利用大国治业和网络提高健康城市建设智能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技术创新的高地,大国治业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城市各个环节,城市健康发展应抓住新技术革命,新技术卫生医疗、 积极推进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要加大健康城市试点与智能城市试点数据共享、政策合作与联动机制。 二要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多部门健康合作的机制和合作力。 城市各部门应借鉴国际健康影响评估方法,在部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整理部门责任和政策领域,分析政策领域相关健康影响因素,打破各部门间信息障碍,建立可持续的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城市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水平。 第三要加强健康共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 全球发展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特别是企业和社区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城市规划的成功,健康共治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手段,健康共治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全政府社会中实现社会、组织、 应该通过健康促进、健康共治、健康发展的全面性、公平性和协同性,贯穿健康城市需求评估计划制定活动和监测评估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民健康和福利,认为企业和公众是引导健康发展和社会福利共同参与的行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