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比较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业副主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关于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最关注的点是什么
权衡:我最关注的是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共建共享理念。 这强调了长三角全局局象棋的思想,在这个地方未来的规划发展中,大家必须坐下来,从一个共同体的角度来考虑。 这一观点对区域发展一体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何理解“共建共享”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权衡:“一体化”与“高质量”是长三角未来地区发展的两个关键词。 “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是实现区域间资源要素无障碍流动和区域内全方位开放合作,实现区域内差异化和互补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和高利益的一体化发展。 具体表现在地区内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城乡、产业、地区等各个层面实现和谐、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重要的核心技术发展。 这一切都要摆脱单一的省域发展框架,从整个地区的理念上引领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其中之一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模板区”。 我认为这里的“样板区”是传统的开发区,不是新区,而是城市群,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本来的城市质量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模板区”,与国际成熟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平衡:目前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群包括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010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经过10至20年的建设,要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性城市群。
与这些全球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仍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群经济水平和密度需要提高。 例如,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世界劳动组织( ILO ) 2018年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1.3万美元/人,是长三角城市群的5.1倍。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人均GDP为6.2万美元,是长三角城市群的3.6倍。 其中最低的日本人均GDP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2.3倍。 从创新层面来看,与这些城市群相比,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行政效率、基础设施、高等教育、金融市场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人口密度和人均GDP,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与世界城市群核心城市差异较明显,经济活力世界排名也低于其他核心城市。
从国内视野看,长三角城市群集中在全国1/4的中国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面积和GDP居首位,但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和城市化率低于珠三角,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少于其他两个地区。 但长三角也有其自身优势,从市场化程度来看,长三角各地区市场化指数居全国前列,内部市场化发展较为均衡。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40.9%。 目前,长三角数字经济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57%,数字经济增长率为18.30%,在中国三大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未来长三角如何补短板?
权衡:长三角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解决一些核心问题,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相关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现有产业和经济发展为基础,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到以创新领先、协同发展为方向,建设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才资源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以一体化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制度基础,形成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开放经济体系是重要的支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破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吗?
权衡:其中创新链的形成至关重要。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打造链”,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支持,其中重要的是能否打造由创新链决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实现这种创新链,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拉动点。
长三角地区可以把重点放在数字经济上,着力构建包括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在内的全球产业集团,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突破一些“勒颈”重要技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股整合”。 其中,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可能是突破口之一。 G60科创走廊为空间布局提供了布局基础,将来发挥当地优势和经济实力,长三角成为创新的政策来源,具有成为创新政策来源后的产业化功能,同时具备国内外市场商业化的先天条件。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为探索多种主体参与、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提供了管理机制基础,为更广泛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栏主编:孔令君本文作者:朱凌君文字编辑:孔令君问题图来源:视觉中国摄影编辑:筦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