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清华大学教授前几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截止到2019年6月底,中国7个试点碳市场复盖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重点排放部门,累计交易量突破3.3亿吨,累计交易金额约71亿元,企业交易率维持高水平,因素 何建坤认为,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必须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
记者透露,2011年,基于“十二五”规划纲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个省市开始碳排放交易试验。 试验范围内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碳市场以较低的成本显示了控制碳排放的效果。 各试点在系统设计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比较验证了各种政策设计的适用性,为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何建坤表示,我国试点碳市场的实践将促进碳市场减排企业节能,提高低碳转型意识,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扩大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项目融资,引发碳核查、碳会计、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碳交易等新业务和就业岗位,为试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湖北省试碳市场为例,一是节能减碳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同省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减少幅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位次持续上升。 其次,加强了排放企业的低碳意识和制度建设,90%的排放企业设立了碳资产管理等功能部门,加强了碳排放管理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提高力度。 三是拓展排放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和项目融资渠道,将碳排放定额融资银行质押金超过1.5亿元。 四是对贫困地区发挥绿色扶贫作用,开发红安县老区家用沼气项目群,通过中国核证减排( CCER )认证后,作为补偿机构在碳市场交易,收益1300万元。 这说明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有广泛的社会利益。
我国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自2017年底开始以来,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备受瞩目。
何建坤认为,中国碳市场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市场相比,在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碳排放削减责任、碳排放行业的分布和电力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因此,一方面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结合碳市场建设的一般理论和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有的全国碳市场。 坚持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供方结构改革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宏观经济政策一致,统一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关系,统一全国碳市场建设近期和长期、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统一全国碳市场建设与地方碳市场试点和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关系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全国碳市场建设不能一举完成,是一项持续发展完善的长期工程。
据介绍,为了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14年)、《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 2016年)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2017年)等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文件。 24家行业企业排放会计报告准则和10家行业企业排放会计国家标准陆续发布,组织全国范围内电力等8家行业7000多家重点排放机构历史排放数据的计算、报告和审计,选择四川省、江苏省两省约7000家企业开展配额估算, 组织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提交系统,确定全国排放权登记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对不同市场参与主体实施大规模能力建设培训。
全国碳市场从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开始,逐步扩大垄断行业,降低企业门槛标准,保证碳市场效益、效率和公平性。 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到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民航业等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万吨的企业。 霸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CO2,排放源的种类不仅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要包括电力和热量使用的间接碳排放。 这也是我国碳市场设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电力市场价格传导机制不足的情况下,促进电力消费部门节电和发电部门效应联动。
何建坤现在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及时颁布企业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市场交易管理办法、审计机构管理办法等重要辅助管理规定。 二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碳排放数据提交系统,完善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方案,加快实施。 三是推动重点机构完成碳排放数据的提交和第三方审计。 四是组织发电行业开展工作,制定发电行业定额技术指南,开展电力企业定额测算。 五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组织生态环境系统、各有关部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机构和第三方监察机构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和培训活动,鼓励地方、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集团积极发挥作用,为碳市场的顺利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