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_ 老旧小区缺少无障碍坡道和电梯 有居民送老人上楼跑三趟

新京报信(记者黄哲程徐美慧周依)最近被市民报道,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35号楼前无障碍坡不足。 据记者的访问,这个旧住宅区的很多居住楼层单元前面没有设置无障碍坡,轮椅进出困难,住宅区内也没有设置无障碍电梯。 另外,丰台区太平桥东里、东城区复康南里区无障碍坡和电梯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安装的坡道也有陡坡、扶手不足等问题。

 

《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2019—2021年行动方案》提议在居住建筑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和轮椅旋转空之间。 具备条件的旧住宅可以根据有关政策后置电梯。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一平认为,以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为契机,建设社区无障碍是最直接的民生。 从坡小丑和电梯开始,针对轮椅旋转空之间的问题,提出了根据大楼实际情况进行改造的建议。

 

丰台区太平桥东里区28号楼外侧的无障碍坡。 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现象1

旧小区的许多小区前面缺少无障碍坡道

 

今天( 1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发现小区内大部分居住楼的单元入口没有设置无障碍坡,单元入口楼梯两侧没有扶手,轮椅居民很难入馆。 特别是35层,是这层朝南的3个出入口,要从大楼外面进入单元门,首先要爬上8~9层的楼梯,总高约为2米。

月坛北街25号院35号楼,二单元入口的楼梯在9楼。 摄影/新京报记者黄哲程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月坛北街25号院属于古老的住宅区,居住楼层多建于上世纪50-80年代,住宅区里住着很多老人。 和她住在同一栋楼里的老太太每周都在医院透析治疗,没有无障碍电梯和轮椅坡道,孩子平时不上班,老人给附近居民20元钱,让他们从四楼往后走,轮椅到医院看病。 “如果安装了电梯,在楼下建了坡道,老年人上楼就很方便了。 我们反映在社区和房地产上,但尚未安装。 ’居民说道。

 

记者在该区看到好几个坐轮椅的老年人,他们都是由别人陪同旅行的。 上午10点半,奶妈张大妈用轮椅推了80多岁的老人,在37号大楼1入口的楼梯前停了下来。 张大妈把刚买的菜放在旁边,双手搭在老人的腋下支撑着她,老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支撑着张大妈上楼梯,准备上楼梯。 记者和张大妈一起把老人带到楼上房门口。 八十三岁的张爷爷用轮椅开了门。 送老人回家后,张大妈又下楼把菜和米拿来房间,最后搬轮椅,前后一共跑了三次。 当天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张大妈的额头渗出细汗。

 

今天上午,奶妈张大妈带着80多岁的老人上楼。 因为没有无障碍坡和电梯,他们只好走着去楼上。 摄影/新京报记者黄哲程

丰台区太平桥东里区无障碍坡也要完善。 据记者说,该区在28号楼只配置了无障碍坡。 28层前的无障碍通道是高约5层的楼梯,通道旁边设有扶手。 住在同一层的王先生今年60多岁,平时坐轮椅行走,在大楼前感到无障碍的通道“太陡了”“坐轮椅下车可能会让人担心,如果能铺得更宽松就好了”。

 

记者发现地形上太平桥东里区的17层外侧、7单元的出入口外有4~5层台阶,但是没有设置在无障碍坡上,有一部分安装了扶手。 住在17楼的小王住在一楼,平时推着推车去买东西,下楼梯很不方便。 他说:“如果能铺上缓坡就很方便了。”

丰台区太平桥东里区17号楼。 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另外,在东城区复康南里区,除了在公共活动区域设置水泥坡道外,没有无障碍设施,坡道路面受损。 同时,住宅区内的路面有很多凹凸,很多检修口盖周边的砖面也破损,对于需要无障碍通行的居民来说很不方便。 据4号楼的居民李先生说,楼门的设计风格古老,入口有几厘米高的门槛,进了一楼还需要4楼的楼梯。 她见过邻居推着轮椅移动,需要家人的帮助。

 

在复康南里区,一楼的住户穿过门也要爬上四楼的楼梯。 摄影/新京报记者周依

出入口处有几厘米高的门槛。 摄影/新京报记者周依

现象2

住宅区只设置1栋电梯,空之间狭小

 

太平桥东里区是1985年建成的古老住宅区,居民约有1800户。 据记者的访问,该区推着推车移动的人很多,坐轮椅的老年人也不少。 住宅区有6栋大楼,28层的26层的高层住宅楼配置有电梯。

 

28号楼内的电梯空之间狭窄,没有设置扶手,非常需要帮助的电话设置位置很高,离电梯底部约1.6米。 住在同一层的三层70多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脚不方便,平时常常坐轮椅移动。 这座大楼建设年代早,大楼内部计划不合理,曲折狭窄,大楼轮椅几乎只有一个宽度,小王坐轮椅进出大楼“不方便”。 此外,大楼内的两部电梯相对较小。 “坐轮椅进去的话,几乎占了空房间,也没有扶手。”王先生说。

 

除28层外,太平桥东里区其他5层为6层楼的居住楼,没有设置电梯。 并且,在这几栋大楼中,步行在四、五楼的楼梯上一楼,大楼内部设置黄色扶手,使居民上楼方便。 据王先生说,这个住宅区大部分是老家的人,“很多人都想在这个老住宅区早点开电梯,让大家都能搬动”。

 

丰台区太平桥东里区21号大厦4单元内侧安装了楼梯扶手。 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1970年代建成的复康南里区有4栋6层的大楼,1栋5单元。 记者发现住宅区的所有大楼都没有设置电梯。 月坛北街25号院,记者访问了10馀栋居住楼层,但没有设置电梯。

■响应

 

月坛北街25号院

35号大楼附近设置无障碍坡

 

记者给月坛北街25号院所属阜外西社区居民委员会打电话,职员发表说,3个单元前台阶过高的35号栋将在附近建设无障碍坡。 其他居住楼层坡道不足的问题,也要和房地产取得联系,尽快设置无障碍坡,使轮椅居民更容易移动。

 

但是,关于在居民大楼内设置电梯,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很困难,设置电梯需要大楼全体居民的同意,近期征求居民的意见。

 

太平桥东里站

小区后装电梯提高了日程

 

关于17号楼等楼前楼梯不便的老年人的移动问题,太平桥东里社区的工作人员近期与住宅区的房地产取得联系,看看能否设置坡道,说“因为楼宽狭窄,具体如何实行还需要与房地产进一步联系和计划。”

 

另外,该工作人员表示,在社区中,住宅区内的老年人很多,没有安装电梯确实不方便,但是在这个住宅区安装电梯“提高时间表”“具体的计划还没有下达,所以有必要和上司取得联系 电梯安装的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但正在努力尽快安装电梯”。

 

复康南里

住宅区和腾飞解体没有“大修理”计划

 

记者打电话给12345反映问题后,当天下午,祈谷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回答,住宅区内的道路、楼门等改造由所有权机构负责,但是住宅区的某个区域按照计划属于天坛外坛的改造范围,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出人头地进行拆除,暂时没有“修理”的计划,障碍物

 

据该负责人介绍,去年年底住宅区周边发现不正当行为时,平整住宅区入口部分的公共道路,但是住宅区内部的道路由产权机构负责,没有整体改造计划,所以很难实现平坦的道路。

 

丰台区太平桥东里区28号楼外侧的无障碍坡。 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观点

居民社区无障碍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本”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一平表示,居住社区无障碍发展有逐渐普及的过程。 近年来,北京社区的无障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旧的住宅区没有无障碍设施,损坏特别严重,没有得到持续维护等问题也很多。”

 

孙一平说,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是绝佳的契机,“建设社区无障碍是最直接的民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大家密切相关”。

 

他认为为了进行社区最基本的无障碍建设,从坡道小丑和电梯两方面开始,对于轮椅旋转空之间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大楼的状况进行改造。 “现在的问题是改造比较容易,但电梯的增设可能牵涉到各种政府部门和居民是否同意改造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仅是现实的因素,如果涉及到很多代理人的话,很难推进。

 

针对前期和后期无障碍设施维护等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孙一平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机制:“无障碍建设需要政府管理,但不是完全由政府部门自己来管理。” 他指出政府和民间团体相结合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另外孙一平指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目前有一定的国家标准,但这个国家标准应该是“下限”而不是“上限”。 他因机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受到好评,并突破了标准,所以在当地适当地建设了符合情况的无障碍设施。 居民社区的无障碍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应该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突破标准,使居民社区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真正“无障碍”。

 

追访

今年北京在旧楼里设了电梯398部

 

11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2019—2021年行动方案》要求将居住区无障碍改造整合到老区综合整治、提高后巷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实施。

 

如有必要,在居住建筑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和轮椅旋转空之间。 具备条件的旧住宅可以根据有关政策后置电梯。 必须在居住区内的民间服务场所设置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据记者介绍,在旧大楼里设置电梯是2019年市政府重要的民生事实项目,预计每年工程400台以上,200台以上。 截至11月底,全市新建开工693份,398份,已提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新京报记者黄哲程徐美慧周依

合作记者周博华吴江

编辑樊一婧校对露西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