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第二产业发展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截至2018年底,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83326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2721.3万人,增幅7.6%。许多细心的读者注意到,第二产业的员工人数为1.72558亿人,比2013年底减少了2.05亿人,降幅为10.4%。那么,第二产业的员工去了哪里?
事实上,公报中的另外两组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截至2018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10677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4726.2万人,增幅为28.9%。自营职业家庭的雇员人数为1.49312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5,917.8万人(持照自营职业家庭的雇员)。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第二产业法人实体中的雇员比例有所下降,相反,第三产业法人实体和个体经营户中的雇员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第二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吸收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然而,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继续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机器换工作”。这不仅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和优化,而且稳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客观上推动了工业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从数据来看,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的总劳动生产率从83211元/人上升到107327元/人。这一时期,中国第二产业法人从业人数明显减少,但工业增加值从2338.5亿元增加到3051.6亿元,同比稳定增长6.0%至7.0%。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制造业雇员比例的下降也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和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以及服务业的新势头。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2年至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亿元增加到4695.75亿元,年均增长7.9%,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0.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15年达到50%以上,2018年达到52.2%。它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吸收就业的能力是服务业的显著特征之一。特别是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服务业就业“蓄水池”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可以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劳动适龄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大量劳动力进入服务业,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此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工人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劳动者有激情和能力。与成为“工人”和“办公室职员”相比,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来突破一个新世界。国家还在继续推进“经营服务”改革,不断优化经营环境,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公众创业创新。这激发了许多工人的创业热情,使越来越多的工人成为企业家,并导致自营职业家庭的雇员人数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