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左后旗_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向世界展示中国扶贫智慧

2019年10月16日,“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案例”和“养牛产业精准扶贫案例”均入选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的“全球最佳扶贫案例征集活动”。这使得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克左后旗成为该案件的“创建者”,成为该国唯一一个同时入选这两个案件的县。

2019年10月17日,左克厚积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国家扶贫奖励组织创新奖”。

来自北京的消息说,左克大后方各族干部群众喜气洋洋。他们甚至更加积极地“卷起袖子更加努力地工作”。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左克厚积创造了一套可以借鉴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扶贫智慧。

基于养牛业,让家庭创造“牛”财富

克左侯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南部。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帜和革命老区。当地旗委政府将战胜贫困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大规模的民生工程,以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边境地区。

五年前,左克后旗按照通辽建设“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规划,将黄牛产业确立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以扶贫贷款为支撑,以配套服务为保障,以利益挂钩为出发点,打造第一面国家黄牛旗。

为防止贫困户因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不足而“叹气”,旗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了贫困户饲养基本奶牛贷款的“四种模式”,并将贫困户分为“饲养贷款、饲养贷款、饲养贷款、饲养贷款”四类。分类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已经认识到每个有工作能力的家庭都有牛要养。没有工作能力的家庭有红利。对那些有能力贷款和支持的人,将提供一切贷款,鼓励群众自我繁殖和支持,形成“小规模和大规模群体”。对于那些能借钱但不能养牛的人,他们可以用贷款购买牛,通过合作联合养牛、大规模护理养牛和亲友支持养牛。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贷款支持的人,他们将利用扶贫项目的资金购买奶牛,并将其交给贫困家庭饲养。对于那些不能贷款或筹集资金的,乡镇将帮助协调项目资金。贫困户将与企业、合作社和大型水产养殖户签订协议,持有资金并分享利润。通过政府利息补贴、企业担保、扶贫贷款、配套服务等手段,促进贫困人口养牛致富,允许贫困户家庭赚“牛”钱。

南巴嘎查位于巴嘎塔拉修西南部,304国道西侧。几年前,它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村庄。村民们简单地靠粗放的耕作生活。为了改变这种粗放的模式,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南坝嘎查政府牢牢抓住了“西门塔尔草原型群体发源地”的美誉优势。选择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建设、种植、科学养殖”方式,突出中国西门塔尔牛发源地的品牌效应,推广“六个一”养牛模式,即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战略性发展畜牧业,实现每户一个饲草基地、一口井、一个温室、一个青贮窖、一台农业机械和一名养牛技师的目标。

今天,嘎查有162户人家和605人。有来自11个贫困家庭的29人持有登记卡,来自9个家庭的25人已经脱贫。2018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00万斤,大小牲畜总数将达到3157头(仅马和嘴),其中牛2680头,牧草42500亩,高标准永久性棚子550个,永久性青贮窖180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714元,其中80%来自畜牧业。

“原来,我们村的贫困户是48户。养牛业步入正轨后,47户家庭摆脱了贫困。每个贫困家庭都可以用扶贫资金购买两头奶牛,从而解决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养牛资金问题。另一部分贫困家庭用贷款购买牛,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金额为5万元。“不远处的巴加拉什穆伊(Bagatarashmui)和布拉格加查党支部书记阿兹兰(Azzlan)告诉记者,贫困家庭已经用金融扶贫贷款购买牲畜。养牛已经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渠道,效益好,见效快,收入稳定。

养牛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克左后旗决定大力发展农牧民家庭圈养牛,从而推动当地养牛业逐步由分散小规模养殖向大规模、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

例如,成立于2011年的努古西泰加查白音诺尔集团(Nugusitai Gacha Baiyinnaoer Group)是一家养牛专业合作社。2014年,通过政府指导、村委会组织、群众集资和财政补贴,根据村内环境、户数和现有饲养能力等条件,建设了集中畜禽分离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占地80亩,分别有18个标准化牛棚和18个小牛牛棚,36个青贮窖和1000头综合养殖牛。现在有18个大的饲养户和823头黄牛。农业社区通过统一防疫、统一改良、统一饲草等“七统一”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水平和效率。

在过去五年中,船旗委员会政府将工业减贫作为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措施,其基础是实现穷人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按照“资金跟随贫困户,贫困户跟随产业,产业跟随市场”的工作思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实行集中协商和适当政策,促进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全覆盖。目前,全旗共有11 688户家庭和30 353人陷入贫困。贫困总发生率从2014年的11%下降到1.21%。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撤旗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后,群众满意度为99.57%,错撤、漏评率为零。

如今,左克后旗逐渐获得了“黄牛之乡”的美誉,黄牛产业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金钥匙”。2018年,全旗养牛数量达到810,000头,其中61,800头由贫困家庭(包括脱贫家庭)养牛,人均养牛2.2头。该旗已被列入全国首批主要养殖县名单。

左克后旗政府旗手何志伟表示:“我们把工业扶贫作为一项根本措施,重点发展养牛业,实行自给、托管、替代的养殖模式。目前,全旗养牛已达88万头,贫困家庭养牛6.86万头,人均2头。全旗80%以上的家庭通过养牛摆脱了贫困,真正实现了穷人赶牛致富的美好愿景。”

贫困家庭成为“养牛人”,繁荣

场景1:七月灼热的太阳像火一样。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一个又黑又壮的老人正弯腰收割青草,不时停下来往外看,用袖子擦汗。老人的名字叫赵哈达。他64岁了。他来自左克后旗扎里祖镇沃德嘎查。2011年之前,赵哈达的家庭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在村子里名声不大,但没有成功。2011年1月,她的儿媳在野外工作时突然出现严重腰痛,在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晚期肾癌”。那年四月,媳妇“离开”,留给赵哈达一家人无尽的思念。

赵哈达的儿子再也不想出去工作了。他的妻子不能整天和她的孙子们一起工作,留下赵哈达以务农为生。这个家庭的生活条件每天都在恶化。

不久,村长张宏喜兴致勃勃地走近他说:“你的贫困申请已经通过了!在那之后,你和你的父亲将成为有档案卡的贫困家庭,并且将能够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援助政策。我将成为你的干部。”。

针对赵哈达家庭的情况,保连干部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每年发放4840元,帮助赵哈达家庭不用担心吃饭。小孙子够大了,可以去上学了。为了让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校园里健康成长,保连干部积极报告情况,帮助孩子享受每年1350元的寄宿补贴和1800元的基本补贴。孩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是赵哈达一家最幸福的事情。赵哈达和他的儿子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保连干部得知赵哈达以前养过牛,非常专业。于是他积极申请扶贫资金,为赵哈达家买了3头基本奶牛,并建了青贮窖。赵哈达喜出望外,“现在我可以做我以前的工作了!我将尽力支持他们,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团委干部的大力帮助,赵哈达的三头基本牛第二年生下了三头小牛。经过又一年的精心喂养,五头基本牛在2018年又产下了五头小牛,一下子变成了十头牛,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牛专家”。通过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赵哈达一家走上了扶贫之路,并于2018年底完成了扶贫目标。现在他们正在尽一切努力变得富有,奔向舒适的生活。

场景2:当我第一次来到清歌头,一个来自左克后旗潮如头镇湖泰嘎查的村民,我看到一个宽敞的庭院和整洁的红砖房,里面有室内电视机、电视柜、沙发和茶几等家具和电器。

但是几年前,清格莱图还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贫困家庭。当时,这座已经住了20多年的旧泥屋在雨天漏雨,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母亲生病了,欠了很多外债,无法发展其他产业。生活非常紧张。2014年,保连干部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认定他为因病持有贫困档案卡的贫困家庭,并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用水、健康扶贫等多项配套措施。

2017年,当保连干部得知庆格尔有养牛的愿望时,他们为他协调处理了一笔5万元的贷款,使他如愿成为“牛的主人”。清格莱图珍惜来之不易的养牛机会。他每天早晚按时喂草,观察牛的生活习惯,并随时去镇畜牧兽医站学习疾病预防和控制。

“我以前看到别人养牛挣钱,也想养几个头,但一想到买牛我就只能叹气。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政府帮助我协调贷款购买6头奶牛。现在它已经长到了12头奶牛和3头小牛。因此,当贷款偿还后,将会有20多头奶牛。”清歌乐吐出辛勤工作后收获的喜悦。

为了给他养牛提供便利条件,保连干部协调青贮种子、青贮窖、浅层滴灌等。“去年,政府给我们买了‘铁牛’,并给了我们一万元的互助基金。此外,它也让我成为一名护林员。我的房子也从30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恐怕不容易!”谈到未来,清格勒图充满信心。目前,他仍然利用空闲时间空做微型生意,晚上在附近的加油站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入,在通往繁荣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內蒙古科左后旗

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后搬进了新房子。

妇女勇敢地肩负起贫困的重担,为家庭撑起蓝天

场景一:刘立言是左克后旗甘其卡镇20个村庄的多卜代人。她的丈夫陈万里因残疾而失去了工作能力。她的女儿陈玉婷在小学三年级。她的儿子陈国浩在幼儿园,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2017年,按照“两无忧、三包一下”的标准,刘立言的家庭被认定为贫困家庭。

2017年,她的丈夫陈万里因车祸遭受头部外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下颌骨骨折和右上肢残疾。他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很多债。在生活的全盛时期突然改变的时候,陈万里几乎崩溃了,它自己的贫困家庭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家庭的“支柱”突然倒下,但强大的刘立言并没有被打败。她决心支持这个家庭。

2018年,驻地团队和宝莲团队的干部根据刘立言一家的特殊情况制定了救助计划,并协调信用社向刘立言一家发放5万元贷款帮助贫困人口。她用来之不易的钱买了三头基本的奶牛。随着“三村三户”项目的实施,首都改为21500元,购买了两头牛和两头猪。以京蒙对口支援项目为首都,首都为9000元,另外还购买了一头牛。刘立言将扶贫贷款购买的几头奶牛视为全家脱贫致富的希望,并积极与镇干部联系,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平时,我也向村里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学习养牛的经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无论是饲草的搭配还是饲养设施的卫生,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保存。目前,有10头黄牛库存,2头牛缺货。

2018年,乡镇政府为刘利彦一家实施了20亩浅层滴灌工程,为订单农业实施了2亩马铃薯种植工程。从春季播种施肥,夏季浇水防虫,到秋季收割住院,刘立言乘坐一辆农用四轮车在田间忙碌。努力工作会有回报的。当她家的玉米产量增加了5000多斤时,种的土豆是北京交通大学科左后旗食堂的第一批订单,收入2400元。

2019年,刘立言一家生产了7000斤玉米、6000斤花生和豇豆,人均收入6631.8元。这个家庭的债务逐渐还清了。她最高兴的是她丈夫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家庭摆脱了贫困。

“幸福的生活是一场斗争,”面对困难,刘丽燕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她的家人。

场景2:2010年,甘其卡镇特根嘎卡村村民鲍秀英被诊断为晚期直肠癌。当她听到这个坏消息时,她总是乐观开朗。在家人耐心的鼓励和劝说下,她感到绝望,开始鼓起勇气与疾病“斗争”。然而,接下来几年的治疗费用使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陷入了绝望的境地。2016年,在了解到鲍秀英的家庭后,镇政府和嘎查的“两个委员会”通过准确的鉴定将她的家庭评定为贫困家庭。

根据鲍秀英一家的实际情况,驻地团队和支援干部制定了支援计划,积极实施各项扶贫政策。自2016年以来,医疗保险补贴和免费体检相继实施,帮助实施20亩浅埋滴灌工程,协调5万元“富农贷款”购买基本奶牛用于管理养殖,年息7500元,发展庭院经济帮助订单执行。2017年,鲍秀英家庭平均收入达到12166.7元,实现稳定扶贫。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鲍秀英的状况正在慢慢改善。此时,如果她重生了,她会露出久违的笑容:“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新的生活,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我将更加勇敢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內蒙古科左后旗

宝莲村的干部回家了

场景3:吴云娜(Yunna Wu)是巴彦淖尔嘎查北部巴彦淖尔集团的一名56岁村民。他有一个两人的家庭,从童年起就有三级肢体残疾。在被列入立卡档案的贫困家庭之前,家庭中没有牲畜。他们靠儿子微薄的农业收入生活,他们的经济状况很差。

在2014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嘎查和苏木通过申请将他们认定为有备案卡的贫困家庭。2017年1月,在嘎查“两委”、村组工作组和联盟干部的共同帮助下,他们积极配合扶贫工作,为嘎查赢得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确定了以养牛为主的家庭扶贫措施,也鼓励吴云娜的儿子外出工作。他们用扶贫贷款购买了5头基本奶牛,用其他援助资金购买了4头基本奶牛。自去年以来,这些基本母牛已经有8头小牛,预计到今年年底还会有6头小牛。每次吴云娜谈到这一点,他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到2020年还完扶贫贷款后,还剩下大约10个黄牛。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必须努力工作。”

2018年,吴云娜用较高水平的项目资金建造了一个24平方米的猪圈,同时用1000元的扶贫资金买了两只猪。她努力工作,愿意工作,申请了一个19亩浅滴灌项目,名为"公共援助人民工作"。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每亩800公斤的肥沃土地,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解决了青贮饲料的短缺。她还获得了该项目的3800元补贴,从而一举实现了三个目标。在农作季节,茄子、豆类和其他蔬菜种植在庭院空周围。她说,“现在绿色蔬菜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

2018年,吴云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也彻底解决了“两忧三保”问题。2018年底,她找到了嘎查的“两个委员会”和以村庄为基础的工作组,并自愿申请扶贫。

扩大“牛”产业链,拓宽[村的增收途径/s2/]

场景一:近日,笔者来到了位于八卦洲、八卦洲、高左后旗的八卦洲红牛传统手工制作乳品合作社。在80平方米的厂房里,一名50多岁的蒙古妇女戴着工作帽,穿着白色工作服,带领合作社姐妹们制作奶酪糖果,而侧架上的奶粉豆腐散发出诱人的牛奶香味。她叫齐·斯琴高娃,是合作社的负责人。

据齐斯琴高娃介绍,她家几代人养牛,有丰富的养牛和黄牛经验。目前,她家养牛60多头,每年能卖出20多头牛,养殖业年收入达25万元。过去,我们只养牛并出售它们来增加收入。我们生产的乳制品只供我们家人食用。现在奶牛越来越多,牛奶产量日益增加。如何充分发挥牛奶的价值,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齐斯琴高娃决心发扬手工乳制品的古老工艺。在苏牧党委和嘎查村两个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2018年6月,她注册成立了巴嘎塔拉苏牧红牛传统手工乳制品合作社(Bagatara Sumu Red Bull Traditional Manual Dairy Co .,投资21万元,购买特殊加工设备,建立独立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几个月后,齐斯琴高娃的乳制品已经供不应求。为了形成品牌效益,她用扎干村的名字将所有制作模具的奶制品标记为“扎干”,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齐斯琴高娃牛奶食品店成立仅10个月,就产生了超过10万元的净收入。

作为一个先富先富的人,齐斯琴高娃也积极推动大家一起致富。她有“三个乐队”的原则。对于那些没有钱没有牛但是可以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贫困家庭,齐斯琴高娃积极响应战胜贫困的号召,雇用他们制作牛奶食品。目前,两个家庭负担沉重的贫困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对于养牛数量少的农牧民,齐斯琴高娃把他们吸收到合作社,买了他们的牛奶。同时,他鼓励周围嘎查村的农民挤奶,并向合作社提供鲜奶。目前,他间接带动了6户贫困家庭参与,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了3500多元,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奶豆腐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类食品,但没有多少人将乳制品生产技术发展成产业。对于想发展乳制品行业的农牧民,齐斯琴高娃积极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大家推广他总结的成功经验。目前,在齐斯琴高娃的领导下,嘎查周边的10户农牧民已经加工了牛奶食品,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场景2:晚上8: 30,忙碌了一整天的baudagura一家刚刚吃完晚饭,他们4岁的孙子还粘着她。白天,家里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没有和她的孩子一起玩,也没有和她的孙子一起吃饭。房间里充满了笑声。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五口之家很开心。

巴尔达古拉是左克的后旗巴嘎塔拉苏穆布里顿加查的一名蒙古妇女。她也是一位著名的富有领袖。多年来,她一直勤奋、能干、乐于助人,并与邻居团结一致。凭借她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她带动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生产乳制品,拓宽收入增长渠道,走上致富之路。

巴尔达古拉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文宝刚从初中毕业后辍学,原因是缺乏土地和恶劣的经济条件。直到2008年,这个家庭的全部财产是两座泥屋、几英亩的口粮和两头活了15年的奶牛。为了改善家庭生活,Bodagula在产犊后挤牛奶制作奶制品,然后骑摩托车在Ihurta镇的市场上出售。因为她的牛奶豆腐纯净可口,她从不担心卖了它。最畅销的乳制品让她意识到养牛可能是致富的途径之一。2009年,在与丈夫讨论后,博达古拉贷款购买了12头公牛,每头价值超过1000元。2010年,他们以每头公牛2000多元的价格卖掉了所有12头公牛,偿还了贷款,并用挣来的钱买了几头基本的母牛。到目前为止,它们已经长到了65头牛。

养牛越多,产奶越多,博达古拉的乳制品业务也在逐渐扩大。冬季牧场不好。为了不让产犊的奶牛减肥,牧民通常在冬天不挤奶。然而,鲍达古拉坚持在春夏秋冬挤牛奶制作乳制品,这让一些村民感到困惑,甚至让她觉得有点“残忍”。为了赚钱,她忽略了牛的身体。后来,每个人都发现,即使在冬天挤奶,她的奶牛也和以前一样又肥又壮。事实证明,自从2009年养牛以来,博达古拉就有意识地种植青贮玉米来喂养,所以她从来不担心冬天体重下降和消瘦。近年来,她承包了一些土地来发展种植业。鲍达古拉家族本着“食料兼顾、种养结合”的原则,大规模开展青贮饲料种植,成效显著。

“我们家现在有65头奶牛,一年可以产30头小牛。一年后我会卖掉它们。在过去三年里,我卖出了90多台。”博达古拉高兴地说。现在她已经掌握了大规模耕作的要领。种植越多,乳制品行业就越繁荣。一天结束时,她挤压将近150斤牛奶来制作各种乳制品,如牛奶豆腐、牛奶皮、黄油、牛奶渣和糖。

看到博达古拉赚了钱,以前不太了解她的村民也纷纷从她那里拿走了“奶牛”经文,其他地方的人也来看她,学习如何制作乳制品。她也不吝啬。每当有人想养牛或生产乳制品时,她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现在,仅在村里就有30多个家庭在她的领导下开始了乳制品行业。

內蒙古科左后旗[/s2/]

克左后旗牛交易市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