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的不同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单位,经济运行分析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中央政府不同,县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手段有限。经济运行分析在把握县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同时,主要为县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发展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我们认为,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县域经济运行分析应分总量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分析三个层次进行。01
总量分析应结合县域经济特点,不断改革创新
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发布年度、半年度和季度经济业绩,还发布月度经济业绩。例如,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价格和就业、外贸和外汇的数据,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数据的季度数据,并对其进行解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并提供电力、煤炭、天然气和货运量等实物数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和分析特定行业的经济表现。SASAC分析国有企业的绩效。这些分析都是粗略的分析。相应地,县级党委和政府也加强了经济运行分析,形成了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全年经济运行分析机制。然而,各县的总量分析与各国大不相同。
首先,综合分析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国家经济总量的分析,在反映整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同时,也为金融、货币、工业、价格、外贸、地区等经济调控政策的颁布提供了依据。县域经济总量分析服务于县委、政府掌握地方经济总量和结构。除了出台一定的财政和产业政策外,县党委和政府不具备实施其他监管政策的条件和手段。
第二,总量分析的质量不同。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是总量分析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涵盖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国民生产总值核算需要统计数据和核算数据;需要定期报告、普查数据和抽样数据;需要统计部门数据和财税、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数据;有必要收集数据,为虚拟估算收集数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由于县财政、交通等部门会计分工的困难,一些不同层次的法人实体在分类会计中可能存在重复核算的可能性。与全国大量数据相比,县域生产总值核算的质量和准确性都不够高。
第三,同一指标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含义。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城市水平低,现代服务业集聚要素能力弱,县域经济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普遍相对发达。这是大中型市县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结果,也符合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第三产业比重指数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准确衡量其结构演变趋势,如国家或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但如果机械地用它来判断县域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甚至通过行政命令和评估来规定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比重,就会扭曲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干扰县域经济的正常运行。
国家部委一直在不断总结和改进对经济活动总量的分析。例如,国家统计局将把国家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以确保科学、可靠和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将于2020年实施。国家统计局将负责下一级。省级国内生产总值将由国家核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将电力、煤炭、天然气和货运量等物理量数据引入经济运行分析进行回归分析。这些改革和创新都为县域经济分析树立了榜样。因此,在分析县域经济运行时,必须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引入新的总量指标。具体而言,所有区域和工业经济体的发票和销售收入等指标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总指标的补充,工业耗电量、天然气消耗量和工业用水量作为参考值。引入工业固定资产扣除作为工业投资的验证指标,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工作;引入各种本币和外币存款余额及金融机构增长率作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参考指标等。;即使通过市场化手段,也可以引入电子商务网站购物和滴滴打车等数据来补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些新指标的改进和引入能够更好地反映县域经济总量和结构。
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的不同
02产业分析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核心,为提供决策依据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基本形成了以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就业等都有很大贡献,甚至决定着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这一特点在县域经济中也很普遍。在县级经济运行分析中,只有掌握主导产业的准确情况,加强产业分析,才能更好地为县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一个普遍缺陷是用大产业规划代替精细产业分析,强调概念,忽视实际工作,重词轻义。产业规划是宏观政府的视角,主要是战略性的,应该由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以解决“未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出发点是,中央政府为了满足国家间激烈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规划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解决这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主要设备、关键部件等制约因素。这些行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发周期长,发展的先决条件多。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协调更大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县级甚至更高一级的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对现有优势产业的分析,并遵循大学的产业规划,试图把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由于县级党委和政府难以从国家大局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难以确保产业筛选的准确性,也难以受到资源能力的制约,他们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计划难以落实,只能成为“挂墙”和“放在抽屉里”的产业计划。
事实上,传统产业也可以产生活力。例如,在纺织行业,随着学科交叉、技术整合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鸿茂科技实现了“无水印染”,解决了环保问题,成为纺织产业链中增加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大量应用促进了纺织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增加了时尚元素,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人们对抗菌、防紫外线、防静电等功能性纺织品以及高强度耐高温高性能纤维在航空空航空航天、能源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需求很大。传统纺织工业具有新兴工业的特点。在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法律的自然演变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市场的不断出现,导致其纺织工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它的增长也为其他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空。以当前的长江三角洲为例。依托纺织人才优势和百年来的产业沉淀,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完全有能力占据国内乃至国际纺织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吴江盛泽镇纺织产业具有1000亿产业集群、1000亿市场和1000亿企业三大特征,在全国乃至全球纺织产业地图上占有很高的位置。今年,盛泽镇调整了总体发展方向,不再盲目追求新产业。取而代之的是,它已经从古代丝绸之城、著名的纺织城和纺织城转移到古代丝绸之城、著名的纺织城和时尚城。随着高度的集中和集中,它已经从“织物之城”转变为“时尚之城”。传统纺织业将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时尚资源的聚集,加强国内外时尚交流与合作,用时尚引领纺织优势产业升级,实现价值链的崛起和区域的高品质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县域经济的产业分析应侧重于现有优势产业的分析。一个县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政府引导、企业家选择、各种人才贡献、当地资源禀赋、国内外市场竞争,甚至生存偏差、运气等。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县级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决策中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尊重,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制约因素。精细化产业分析可以为县域经济弥补现有优势产业的不足,增强产业优势,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提供政策依据。特别是对县级产业的分析,应该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的发展,解决“你能做什么”的问题。关键途径是利用现有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政府各部门信息孤岛的问题,收集分散在各部门的零散信息,全面掌握主导行业企业数量、主要产品、销售规模和占总量的比例、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数据,掌握年度投资、销售增长、技术瓶颈、市场规模、企业进出行业情况,动态监控和分析各行业的运营情况。在充分了解现有优势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县委、政府可以发现同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瓶颈制约,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扶持优势产业,拯救衰退产业,寻找不断壮大的方式方法。
精细化产业分析也是县域经济发布精准投资促进政策、确定主要投资促进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张家港、江阴、常熟等地一直依靠产业分析来准确吸引一些传统产业来补充和加强连锁项目。连锁投资扩大了产业集群的效应。张家港开发区拥有全省唯一的汽车港口和2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功吸引了长城宝马落户。江阴临港开发区以远景集团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供需上下游项目落户,吸引大量企业逐步集聚,形成1000亿级智能能源产业集群。常熟自推出冠志汽车项目和奇瑞捷豹路虎项目以来,已聚集了3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27家跻身世界500强和1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昆山、太仓等地利用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重点吸引台资企业和德资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资企业集群和德资企业集群。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县域经济和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当然,县域经济并非完全脱离产业规划,产业分析和产业规划也不是完全分开的关系。县域产业分析应关注国家产业规划。例如,在县域产业分析中,要结合国家产业规划,注重地方优势产业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嫁接,不断增强自身的产业优势。新龙头企业的出现导致了企业集群和新产业集群的出现。它有可能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一个新的主导产业。还有必要在工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工业计划。此外,在县域产业分析中,产业发展目标和总量等产业规划的常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的不同
03企业分析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特点,需要高度重视
在国家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分析国民工业经济运行情况,重点是工业经济增长总量、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总量、工业生产能力等指标。同时,它还公布了汽车、通信、软件等行业的总体情况。SASAC定期公布中央企业的经营情况,重点是营业收入、利润和结构等指标。由于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经济部门和大量的企业,对这些企业的分析仍然是宏观总量分析。
空县范围小,经济总量和企业数量有限。特别是县委、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实际矛盾。企业分析需要采用不同的想法和方法。这是县域经济运行分析的特点。在企业分析方面,县党委和政府可以采取分类分析的方法,将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别,监督企业的经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支持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县域经济的企业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规范企业。受管制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焦点,占据较大的经济份额。以丹阳为例,大型工业企业的销售额约占工业企业总销售额的75%。镇江市前100强中的28家工业企业的应税销售额约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额的50%。据了解,在苏南一些县市,大型工业企业的销售比例基本相同,甚至更高。同时,被监管企业中的10亿和100亿企业往往是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当地主导产业的成败。在关注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同时,企业分析的重点是建立问题导向,了解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问题清单,规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定期了解冲突解决的情况。
第二,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的工业生态就像原始森林。它不仅需要100亿甚至1000亿棵树,还需要更小的灌木和各种花草。县域经济中有大量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通常经营规模较小,在一个企业中雇用的工人较少,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然而,它们是县域工业体系和工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它们往往为受监管企业提供加工设施,并在受监管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大量的小微企业也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重要而稀缺的创业资源。成功企业家的出现可能取决于个人天赋,如情商和智商,但它肯定离不开经营小型和微型企业时获得的各种实践技能和经验教训。县域企业的分析应该能够发现小微企业的共性问题,为其成长提供共同的技术平台、标准厂房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支持相应的融资政策,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支持其逐步成长为规范企业,而不是采取歧视性政策来限制其发展。
第三,有必要对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单独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先富先修路”也成为许多地方的先行者。现在,道路和桥梁等有形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改善。然而,县域企业进出口原材料和产品不仅需要有形基础设施,还需要物流企业作为无形基础设施提供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采用新商业模式或将生产性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的公司需要软件、咨询、互联网和科技服务等公司来提供生产性服务并实现转型。一方面,县域经济应高度重视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培育,发挥其在提高现有制造业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县级分析和数据监测也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根据决策的需要,县域企业分析也可以进行其他类型的分析。例如,为了了解总额,可以定期分析前100家应税销售企业和前100家应税企业。为了了解商业环境,可以跟踪和分析新建企业的情况。为了促进企业资本化,可以不断分析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和拟并购重组企业的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尤为重要,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还要总结常见问题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尽可能提升到系统层面,形成县域内标准化的政策和透明的操作流程。
无论是总量分析、行业分析还是企业分析,县域经济运行分析都需要县域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例如,统计部门应侧重总量分析,发展改革部门应侧重行业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应侧重企业分析,财政、税务、商务、海关等部门应从各自角度进行专业分析。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应该发挥顾问和智囊团的作用。在其他部门合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经济运行趋势分析,为县委、政府制定发展思路、形成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县域经济优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