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创公司怎样_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计划③如何增加上海居民收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更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上海高质量居民生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居民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和分配结构的合理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断促进居民经营收入的提高应该成为上海收入优先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对此,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组织了研究工作,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和建议,重点是鼓励居民灵活就业,优化居民双重创造激励机制,保护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

一、居民经营性收入提升可作为重要发力点

随着上海居民物质温饱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追求自我发展和更高生活品质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开始显现。表现为居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下降,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上升。而上海居民发展性消费取决于居民收入结构(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构成)持续优化。2017年,上海居民四种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58%、2%、16%、24%。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上海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但经营性收入仍有较大提升潜力。

(一)工资性收入提高形势趋紧

长期以来,工资性收入是拉动上海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2010年,上海居民工资性收入为21745元,到2017年,增加至35995元,占居民可支配收入61%。统计数据表明,工资性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背景下,大幅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较难成为实施上海居民收入优先战略的重点举措。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1 2010-2017年上海城市居工资收入与GDP增速。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0-2018)

(二)转移净收入增长受限于财政状况

“十三五”前期,上海居民转移净收入,特别是养老金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重要因素。上海大幅提高了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增幅达到15%左右。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2 2010-2017年上海城市居民转移净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0-2018)

随着减税降费深入推进,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这将进一步制约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退休人员比重将持续增加,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三)财产净收入增加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上海居民财产净收入增加主要面临来源渠道制约。调查显示,出租房屋收入和股息红利收入是上海居民财产净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股市震荡和楼市严控背景下,财产净收入随时面临被泡沫冲击风险(如图3和图4所示)。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3 2008年至2018年上海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与二手房价格指 数。数据来源: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4 股民信心与上证指数走势。 数据来源:网易财经、巨丰投顾联合出品的“2018年股民信心指数”调查报告。

(四)经营性收入提升仍存在较大空间

2012-2014年间,上海居民经营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基本保持在5%左右。由于上海居民初创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持续影响,企业获利能力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明显增多。与此同时,由于制约居民创业融资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上海居民从事经营性活动积极性仍受到抑制。2015年,上海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至2.46%,之后基本保持在2.4%左右。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5 2012-2017年上海城市居民经营性收入及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18

横向比较来看,上海和深圳、杭州、广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但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却有较大不同。上海居民经营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2.47%,明显低于深圳12.18%、杭州8.69%和广州5.72%。深圳、杭州等城市居民经营性收入则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例如,深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数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居民经营净收入的不断攀升。杭州电商经济的活跃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获取经营性净收入的空间。对比之下,上海居民经营性收入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6 “十三五”时期上海与深圳、广州、杭州城市居民经营性收入占比。数据来源: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统计年鉴2018

二、上海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还需要坚实支撑

(一)居民创业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上海市户籍人口与外来户籍人口无创业意愿原因具有较大差异。对于上海市户籍人口来说,前三位的阻碍因素为“无精力创业”“创业艰辛,风险太大”以及“自己经验能力不足”。其中,“无精力创业”以及“对创业没有兴趣”这两项原因所占比例较高,这也反映出在上海本地文化中,创业吸引力较弱,市民对当下生活状况较为满意。对于外来人口,未创业原因中“经验能力不足”以及“缺少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海户籍人口。对于外省市户籍人口,更渴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上海立足,改变生活状态,却客观上面临资源、资金的现实问题。阻碍创业原因的差异实际反映出文化传统和生活境况的区别。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7 不同户籍市民无创业打算原因对比。数据来源: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2017年度上海市居民创业状况调查报告》。

(二)初创企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根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问卷调查结果,创业者认为初创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用工成本较高”以及“流动资金短缺”,分别占比47.4%、38.6%以及26.9%。“人才短缺”以21.4%排在第四位。可以看出,创业不易,尤其在上海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虽然政府不断创造良好创业氛围和政策支持,但是资金和人才问题依然是初创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上海初创公司怎样

图8 上海初创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N=822)。数据来源: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2017年度上海市居民创业状况调查报告》。

(三)灵活就业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形成

截至201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创业式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150万。这种新型平台就业方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解决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全新的制度要求。

首先,社会保障需要完善。尽管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相关政策来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但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较低,调查样本中仅15%的劳动者参加了社会保险。

二是用工关系需要明晰。平台型灵活就业用工关系是新经济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的劳动关系模式,与传统用工关系相比,具有工作事件主体承担人合作关系单一、双方合同规制多样,工作时间不确定,劳动报酬依托网络市场竞争价定位等特性,大多用工关系不明晰,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无法有效应对。60%的被调查对象与平台企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明确的书面协议是导致用工关系难以理清的重要原因。

三是培训供给需要提升。平台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培训供给严重不足,仅有50%的被调查者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尚有大部分用工企业未在员工培训方面采取任何举措,而平台又仅把自己定位于信息服务和供需撮合的角色,不提供培训,这严重影响了灵活用工平台向用工企业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郊区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有待进一步提速

一方面,受地域文化和环境影响,上海农民创业意识相对薄弱,通过非农生产经营实现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现象,制约了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40岁以上约占三分之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五分之四,而新生劳动力基本通过上大中专学校后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与此同时,上海农民原有的一部分经营性收入也逐步被外来农民所“挤出”。近郊的宝山区约三分之二土地已有外来农民承包经营,远郊的金山区约三分之一土地已有外来人承包经营,解决“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已成为上海“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

三、上海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思路

(一)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市民参与创新创业潜能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倡导适合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容忍失败、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引导市民以创新创业为荣。二是激发市民创新热情和活力。在全市范围定期开展“创新家庭”评选,积极宣传家庭支持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带动更多市民家庭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市民创新文化论坛”,提供社区市民参与城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家庭支持创新创业经验交流的平台。三是“加把力”助推初创企业健康发展,夯实上海居民经营增收的生存基础。一方面加快服务小微企业、个体户等的小型金融机构建设,逐步建立普惠制金融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构筑“服务小微企业”互通信息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工商登记注册数据信息库的作用,形成投资引导、经营规范、权益维护的良好机制。定期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或创业企业行业分布信息,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准入或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和引导一批有基础实力的小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积极打造灵活就业的供需平台和法律体系,点燃居民“创业式就业”热情

一是实施灵活就业发展的就业扶持和促进政策。建议将灵活就业视作与标准就业同等重要的就业、创业形式,将促平台型灵活就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就业优先”战略布局中去,更好地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将积极就业政策延伸覆盖至灵活就业人员。建立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基础上实现劳动者各项权益保障的政策取向,实行“普惠式”的政策和人力资源服务,将就业促进政策覆盖到平台型灵活就业群体。

二是建立属于非标准劳动关系范围劳动者与其工作行业相对应的必要社会保险制度。建议依托快递、送餐、货运、房产中介等灵活就业群体行业工会,动员和组织会员参加专享基本保障;在参保手续上,拟对灵活就业群体工会会员直接由系统办理参保,简化手续,扩大受益面。

三是全面优化并整合现有的灵活就业平台。建议采用线上智能交易匹配系统,建立电子诚信档案,实现交易场景化、即时化,为上海居民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互联网灵活就业平台产品及服务。

四是鼓励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创新性业态。从政策导向、配套措施出台,构建特色“夜间经济”平台,支持丰富多元的夜间经济业态形成,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推动上海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三)努力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推进上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改革。以创新和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为手段,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目的,推进土地承包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盘活农用地的新机制,打响特色农业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农业新功能,加快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推进上海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园综合体,引入主题民宿、文创等多元化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探索上海乡村振兴的富民新路。三是统筹规划城乡创业政策和计划,努力创新农民创业思路和模式。在郊区农村要以加快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专业农民的创业培养为主要途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创业技能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能力。

(作者姜乾之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部副部长)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