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苗族的_贵州苗族银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打造空心村”成为“人气村”

贵州是苗族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马里奥村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雷山县金融媒体中心照片)

“我已经做了近1000个手镯,对我来说,人们有不同的图案。在众多模式中,我更喜欢鱼模式,因为我被它们七秒钟的记忆所感动……”这是贵州苗族银匠潘石雪在视频社交平台上对一段短片的文字说明。

从一个曾经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匠,潘石雪传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首饰制作技巧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们每天的货物都快用完了,而且订单没完没了。"他说。

潘石雪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马九村的村民。马里奥村是著名的银匠村,其中70%从事银器锻造。在过去的两年里,在村民潘石雪等人的领导下,马萨奥村重振了传统的银饰品制作技艺。与此同时,马萨奥村利用其融入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将前者“空新村”变成“大众村”。

贵州是苗族的

游客参观贵州省雷山县马索村银饰刺绣学习大厅银饰加工点。(雷山县金融媒体中心照片)

“空新村”源于银匠多年的“流浪”生活。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喜欢佩戴银饰。74岁的银匠潘银舟告诉记者,过去,他带着一个弟子走出家门,带着100多斤工具箱到村子里呆了两到三个月。

“当你去任何一个寨子时,你会大叫,一个家庭会玩银饰,其他家庭会来村里住十天半月。”潘鄞州说,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靠手艺谋生。当人们离开村子时,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那时,劳动力价格很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一些热门景点开设银饰品商店,或者在黔东南的一些县租房子加工银饰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村民们才会像“候鸟回巢”一样回到村庄。

就工艺而言,马萨奥村的所有银匠都是专家,他们制作银器的技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擅长编织丝绸,有些人擅长雕刻,有些人擅长刺绣。银片被打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装饰品,如蝴蝶、金鸡、鱼和花。

马萨奥村的银匠以精湛的工艺在外国景点开店。李熊光在西江千湖苗寨景区开了9家银饰品店。大学毕业后,村民潘石龙仍然用他的祖传手艺制作银饰。他在西江风景区开了一家名为“王淼银庄”的银饰店,在阳朔等地开了分店。

“当我在风景区开了一家银饰品商店时,我想有一天我可以带游客来这个村子。我们不用出去就能赚钱。”潘石雪说,这是每个人的共同期望。随着西江镇旅游业越来越大,这个想法终于成为现实。

贵州是苗族的

10月12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刘妈村的一名银匠正在雕刻银饰。李于谦拍摄

从2017年开始,全村投资近100万元成立马萨奥村银饰品公司,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将全村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品加工车间和银饰品刺绣学习大厅。我们还联合成立了百匠银器合作社、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银器协会等。吸引外来银器经营者返回村庄开办自己的企业。我们还采用了“公司合作社中的贫困家庭”的商业模式。2018年,该村46户贫困家庭被驱赶加入合作社,该村恢复了"银器每天工作"的局面。

现在,当你到达马里奥村时,你可以听到远处“叮当”和银饰的声音。这个村庄现在有14个银作坊和7个农舍。越来越多的学生、设计师和游客从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当我到达马赛村时,我看到银匠们在现场制作工艺品,外国客人会买一些银器。新客户、新市场和新型号推动了银饰行业的持续增长。

27岁的银匠李推广自己的工作室。他说,虽然他过去靠手工外出每月挣1万多元,但从为他人工作到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大的变化是“生活不再需要到处走”

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源标签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使用所有权证书联系我们的网站。我们将及时更正和删除它们。谢谢你。

资料来源:新华社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