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石油二厂起火
中国70%的汽油采用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这项技术的创始人是陈吴均,一位92岁的共产主义者,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初衷,致力于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洛阳工程公司前经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依赖“外国石油”转变为炼油技术强国。中石化已经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公司。陈吴均等老一辈炼油和化学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团队在炼油和化工技术领域创造了一批“共和国第一”(Republic First),为中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辽宁抚顺石油二厂起火
陈吴均,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7岁时,陈吴均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获得第二名。当时,中国人民没有多少生活来源,工矿企业日渐衰败。1946年,大学二年级学生陈吴均访问抚顺,第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和被他人控制的困境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立即在心中许下了一个愿望:他必须加入石油工业,用他所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大学毕业后,陈吴均谢绝了家人的邀请。1949年12月,他如愿以偿地进入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成为人造石油厂后,成为第三石油厂的技术员。从那以后,他开始了70年杰出的科技为国家服务。
到目前为止,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前仍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中国第一台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被称为中国炼油行业的“五朵金花”之一,陈吴均是该单元的设计师。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它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原料适应性强的特点。它是炼油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化过程之一。当时,世界上只有几十个这样的设备,技术被层层封锁。
1959年,水平生于[k0的大庆油田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都使用了前苏联的技术。它既不能有效而深度地加工原油,也不能从中提取更多高质量的轻油产品。
"这就像吃了好米饭,但仍然吃不到美味的白饭."陈俊做了一个比喻。
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自主研发新的炼油技术。
1961年冬季,石油工业部决定在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方面部署关键力量,自行解决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相关催化剂和添加剂等五项新的炼油技术,以尽快改变中国炼油工业的落后局面。这五个项目后来被称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34岁的陈吴均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个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然而,该设备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设计和制造?然而,他不是很自信。这五个技术问题是当时阻碍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五岳”。
我该怎么办?然后摸摸河对岸的石头,消化数据,分析计算,比较演示,边做边学,边做边学。陈吴均经常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十多个小时,脑子里充满了数据和计划。与这种炎热的工作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的生活条件很艰难。
1962年,“大跃进”后,全国处于困难时期,参与项目设计的工作人员在日常饮食中几乎看不到一滴油。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主要技术方案已经完成。那年6月初,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派人到古巴视察。陈吴均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当时工厂仍处于关闭状态。虽然先进的技术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没有人来指导我们。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巨大塔楼和英语材料。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时间又短,陈吴均没有一天休息和娱乐,与时间为敌。在他旁边是瓦拉德罗海滩,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访问结束时,陈吴均的行李没有装任何外国货物。里面装满了20多本笔记本,充满了学习经验。
数据仅供参考,设计必须自行完成,特别是主要设备必须由我国自行开发。数百台仪器、数千个大大小小的阀门以及近20,000米的粗细管道的设计必须精确且安全。
在陈吴均的领导下,1963年完成了1000多幅设计图,1964年开始施工,为生产做准备。他日夜“浸泡”在现场,忙得不可开交。
1965年5月5日,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显示出钢铁的强度。经过四年多的苦心研究,这第一朵由我国开发、设计和建造的“金花”一次成功投产,推动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它打破了外国技术的垄断,从零开始实现了中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在陈吴均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已经从贫瘠走向辉煌。目前,中国已建成数百套各类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能力超过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催化裂化国家。
陈吴均坚持自主创新,主持完成同轴催化裂化和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牢牢掌握中国人手中的核心炼油技术。他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在研究课题,传授知识和教育人们。他是石化人“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的杰出代表,是理解、遵守和实践最初心灵的先进典范。
这位记者李悟
目标
欢迎与您的朋友分享!
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