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问题朝鲜_皇太极PK崇祯皇帝,仅从三点就可以看出这两种能力有多大的区别

自从努尔哈赤在建立金汗国的习俗之外造反以来,明朝已经从一个动荡的时期走向了一个不稳定的时期。17世纪20年代,明朝和后来的金汗国都欢迎改写历史的机会。后者在公元1626年易手。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了王位,他在知识和领导能力上超过了其他所有人。皇太极一直雄心勃勃,发誓继承父亲的遗产。公元1627年,明朝易手,木匠皇帝Xi朱总游孝去世。他的兄弟和信王朱由检继承了伟大的传统,即崇祯皇帝。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想“扭转乱世的潮流,帮助这座建筑倒塌”。此时,中国的历史固定在明朝和金朝之间,甚至皇太极和朱由检之间。这场战斗是关于祖先的传承和改写历史。

朝鲜问题朝鲜

明朝和后晋布局_地图

我们可以把明朝和后金比作两个行业相似、竞争激烈的公司。然而,这两家公司的发展阶段大不相同。大明王朝是一个老字号企业,有过去的辉煌,现在的孤独和业绩的急剧下降。关键绩效指标数据简直丑陋不堪,摇摇欲坠。此后,初创时期的新公司金汗国(golden khanate)最初在大明王朝老大哥的夹缝中幸存下来,现在有了取代它的势头。

虽然明朝此时正处于动荡之中,但对于神武的一位英明领袖来说,扬长避短而不起死回生并非不可能,因为“瘦的骆驼比马大”,是家庭的伟大事业,也是员工综合素质较高的老企业。然而,由于新老交替过程中员工整体素质的缺陷和各种不稳定因素,新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新领导人此时无法控制内部局势,也无法找到发展公司的新方法,这位新兴明星很可能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因此,历史的焦点落在两家公司的“最高领导人”身上——朱由检和皇太极。

朝鲜问题朝鲜

朱由检崇祯皇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_ Tu

从结果来看,皇太极显然战胜了朱由检,这也是事实。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这篇文章将概述一两件事。

领导技能的比较

所谓领导力(leadership),是指用一颗心和一颗心来控制团队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一致执行自己的领导政策,从而团结整个团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尤其是在危机时刻,这种领导力变得尤为重要。

此时,明朝和后金汗国的核心队伍都有很大的问题。明朝主要是一场“党派斗争”。虽然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迅速杀死了魏忠贤为首的阎党集团,但明朝的亲信之争依然存在,没有任何削弱的迹象。这场生死攸关的政治斗争造成了巨大的内部摩擦。然而,皇帝并没有有效地遏制这种政党斗争。他本人似乎政治地位非常不稳定。他的思想和决定总是被各个党派所控制,这也有助于鼓励党内斗争。总之,崇祯皇帝对于解决党内纠纷真是不知所措。

朝鲜问题朝鲜

魏忠贤(1568-1627年12月11日)_地图

后晋汗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汗国皇太极与表现突出的旗主贝勒之间的权力归属。皇太极登顶之初,四贝勒共同执政的局面仍然是关键。这四个人的水平和知识不在同一水平,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同,很难达成共识,皇太极的许多思想和政策也无法实施。皇太极首先采取了求同存异的和解政策,以减轻和减少这场权力冲突对国家的不利影响。然后,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优势,逐渐削弱了其他大贝勒和旗主的权力,逐步完善和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改变了以前支离破碎、难以统一治理的不利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巧妙地排除了异议,团队的向心力飙升,团结更能向前推进。

客观地说,明王朝内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统一的历史,这对崇祯皇帝的领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显然,这一切对年轻的皇帝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他简直无法控制。

第二,控制和使用人才的能力

事实上,明朝从不缺少人才。这些学者愿意把他们的心和思想传播到明朝。他们可以从太阳和月亮的忠诚中学习。为了巩固辽东对后金入侵的抵抗,前后都有一两个人有能力。以熊廷弼和袁崇焕为例。熊廷弼和天启的第一年被任命在面临危险时管理辽东。熊廷弼一直努力管理秩序井然的腐败官僚机构。最后,他没有因为党内斗争而受到迫害,最终以“传播前九面”的悲剧收场。如果说熊廷弼是天启的冤案,那么袁崇焕的冤案绝对是崇祯皇帝的直接行为。

朝鲜问题朝鲜

袁崇焕(1584-1630) _图表

袁崇焕确实很傲慢,愿意主动行动。然而,袁崇焕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能够有效地控制敌人。他打败了努尔哈赤,让强大的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他成功抵御了皇太极的猛烈攻击,并试图保护山海关。遗憾的是,这种人最终被处决了,结局并不好。袁崇焕有问题。所谓的问题不仅仅是傲慢和恣意妄为,还有与敌人和叛徒的“虚假”勾结。然而,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好将军难觅时,他怎么能如此糊涂,自毁长城呢?也许崇祯皇帝仍然天真地认为大明有数不清的人才,可用的人可以从紫禁城到山海关,但他不知道杀死袁崇焕就等于杀死所有的人才。

再看皇太极,他重用多尔衮的兄弟姐妹和他的母亲,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皇太极非凡的驾驭和重用人才的能力,以及他以完成家族大业为首要任务的宽广胸怀。皇太极在戴山被压制,的确是担心权力,但是戴山真的不是掌控大局的人,而多尔衮真的是皇太极最潜在的威胁,虽然多尔衮不会也不敢夺取皇太极的权力,但是下一代的子孙呢?而皇太极因为主持多尔衮生母阿拜殉难,是“逼”多尔衮生母死亡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恩怨,当多尔衮羽翼丰满的时候会报复吗?尽管如此,皇太极还是非常关心他的弟弟们。多尔衮爬上马弓,带着他向四面八方战斗。多尔衮能够独立的时候,皇太极被委以重任,并不打算惊慌或者压制。正是由于皇太极的刻意培养,多尔衮才成为清朝。

朝鲜问题朝鲜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_图表

傲慢是崇祯皇帝的主要性格缺陷,他可疑的行为方式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独者。大明王朝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人才济济,却无人能及,这一切都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开创的。

三、控制现状的能力

皇太极真的想在他的辉煌愿景、他有长远愿景的能力、他在当前形势下创造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甚至他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的基础上,把朱由检的几条街道扔出去。

这时,大明王朝正遭受着内部和外部的麻烦。它受到双方的攻击。面对中国广泛的农民起义和外界对金汗国的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先安定下来,再对外作战”。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抗之后,金汗国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明朝只需要尽快平息内部动乱,扑灭后院的大火,这是对抗胜利的唯一希望。换句话说,暂时与后来的金汗国达成和平协议并放手平息内乱是正确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朝鲜问题朝鲜

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_图表

我想在这里多说几句。封建时期的中国是“家与世界”的概念。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只能从一个朝代改变到另一个朝代,但它永远不会改变中国土地的名称——中国。不管哪个氏族或姓氏规定,他都是我的中国儿女,中国后裔。对于明朝来说,外关皇太极和内关李自成、张钟弦都是推翻朱氏家族的敌人。

皇太极为了调和内部矛盾,解决蒙古问题,几次与明朝讲和。崇祯皇帝的态度总是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希望与当时皇太极称帝的清朝讲和,以换取暂时的和平来解决国内农民起义的问题。另一方面,他担心自己会成为宋朝以后与少数民族讲和的中原皇帝,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受到文人的指责而同意讲和。崇祯皇帝在犹豫中失去了机会。最后,皇太极不仅解决了蒙古问题,成功绕过内蒙古突袭关隘,到达北京,掠夺无数财物,还成功用武力解决了朝鲜问题,使朝鲜脱离大明,成为清朝的附庸,一举解决了努尔哈赤时代在锡拉和沙里布之间一直面临的不利局面。清朝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大明,并赢得中原指日可待。

朝鲜问题朝鲜

清太宗皇太极大刀_人物

皇太极真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当清军来到首都,面对弱小的大明守备部队,皇太极的决定只是劫掠,绝不攻占北京,并且在遇到强兵时立即撤退。皇太极非常清楚,即使清军占领北京,也很难保卫它。这只会耗费人力和财力。这甚至会弄巧成拙,被朝鲜利用。那将是“一个粗心的举动,整个游戏将会失败。”面对千载难逢的攻陷紫禁城的机会,皇太极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功,不咄咄逼人,始终做出最明智的决定。这样的领导人怎么能不被钦佩呢?

而这是最关键的决策能力,皇太极显然远在朱由检之上,至于李自成和张钟弦等人的流入,那么大清怎么可能不成为最终的赢家呢?

崇祯皇帝景山公园上吊时,留下一封血书作为最后的遗言:“我不是亡国之王,我是错误国家的所有大臣。”“大臣”当然是错误国家的大臣,但“国王”真的与亡国无关吗?恐怕不行。

《[清史专栏》史馆组作品:王金白

参考资料:清石膏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