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着高高的山顶和深深的海底,一直珍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简单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会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
200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田庚老师去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回到北京大学继续他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关系。今天,“严归”系列报道展开了对田庚老师的专访。
社会学不是田庚被北京大学录取时的第一选择,但现在他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教师。他的经历充满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的魅力。
走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沉浸在抑郁中的成年人学习
你为什么想去北方大学学习社会学?
刚刚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田庚可能没有给出热情的回答。他高考的第一选择不是社会学。然而,回顾今天,正是他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学习经历培养了他对社会学的兴趣,并引导他走上了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道路。
田庚认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学系。除了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培训,它还有很强的教育使命。“你应该成为一个更有趣、更好的人,有更强的责任感,在学习社会学之后,你应该对中国社会有更强的理解和同情。”
田庚从“学会成人”的理想和他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中获益匪浅,他对此仍深表赞同。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把镜头拉远到田庚的大学时代,那时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但他已经感受到了社会学的一大好处——广泛阅读,很少有书不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梦先生是第一个将这一信念传达给田庚的人。在李先生的社会学理论课上,大一新生田庚实现了社会学的特殊学术追求。这极大地触动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因此阅读成为了他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克维尔、韦伯、邦霍弗、福柯、亚当·斯密等都吸引了他的投入。
虽然我第一次读名著时只想了解名著,但沉浸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田庚认为,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阅读方法的改变。阅读笔记不是为了写摘要或寻找提纲,而是为了理解真理和陈述的起源。他仔细阅读这本书。他坚持仔细阅读课文,并写下大量详细的阅读笔记。这些看似琐碎的任务是对阅读和思维习惯的良好培养,在未来的研究和教学中起着基础作用。
成为教育家:联系教师和学生,人和书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图书馆的题词
田庚是社会学系2016届本科生的班主任。社会学系“重视教育”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让青年教育发挥学生向导的作用。当时在社会科学教师领导下阅读的书籍现在被田庚带到了他们的教室。书籍仍然是那些书,但是阅读它们的人已经变了,书籍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变了——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不断增长,并散发出新的活力。
田庚说,阅读不仅是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的先决条件,“每次上课,你都要再读一遍。”读者寻求理性的刺激,并从书中的问题中找到灵感。这种感觉新鲜而深刻。带学生去学习给这个过程增加了很多因素:每年上课的学生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有新的问题和感受。
作为一名教师,田庚要求自己不仅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些阅读和生活的原则,或者知识的教条,而且要“用非常简单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索我们认为最珍贵的东西”。
如果阅读的本质是把书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书视为“真实”,那么教育就把学生的问题视为“真实”。作为老师和班主任,田庚总是提醒自己要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面临不同的现实。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年轻人有某种想法,如果不深入具体的实际问题,很难认真对待学生的困惑。
“教师需要知道学生面临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你需要知道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今天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相应地,他们也在锻炼更好的机动性和洞察力。他们对自己有不同的期望。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发现这些问题。
田庚是班主任。学生们来找他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学术问题,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困惑。“教育对一个人的一切都非常丰富和强大。当你获得信任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时,你会非常感动和欣慰。”"我非常珍惜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命运."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田庚与学生
这种细致的教育是社会学系的传统,并依赖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实践。从学生到老师,田庚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成长和一个系的教育氛围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许多人通过坚持不懈、具体而微妙的努力促成的。社会学系的每一代人和每一位老师都用心去做,让他们知道什么最适合学生,什么是他们想要追求的好知识和有价值的生活。
一名社会学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必须完成大量的野外工作。一年级学生在实地工作中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田耕将鼓励他们投资、观察,然后写作。就像一个研讨会,每个人都会定期聚在一起谈论每个人的进步,最后把他们的成就编成一本书。
将学生在最初调查中写的单词与他后来的研究相比较,田庚,作为一名教师,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这一变化将是非常令人欣慰和快乐的。”
多元化与意识:在北京大学寻找一致的道路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芝加哥大学
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有双重学习经历的学者,田庚认为这两所学校呈现出非常有趣的差异。北京大学不仅仅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它更关注学生而不是学者。田庚从芝加哥大学回到北京大学,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北京大学的这一传统。
本科教育对北京大学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对一流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国内外许多大学力所不及的。这种吸引力也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北京大学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北京大学相应地有了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
在田庚看来,“虽然学术研究也是北京大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不认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学者,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而是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当然,志达和北京大学也有共同点——培养一批“自觉”的学者和教师。田庚对“意识”的理解是把这所大学的使命变成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他认为这是大学活力的源泉和大学的伟大开端。
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不是衡量大学的唯一标准。如果评价一名教师的标准是如何进行研究和教育,那么一所好的大学能给学者带来什么应该是学习时要谨慎的动机。数据的变化就是一所大学的变化,但是一所大学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很多机会,这才是真正决定它的生命。
田庚常说,“教师是师生关系的受益者,受学生信任和成长的诸多因素影响。”他认为,为了进行有效的教育,首先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其次,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有一颗诚实的学习之心,在学习中诚实地对待自己,而不是以如何成为一流学者为标准。
回顾他的出身,谈到他选择“学习”作为人生道路的原因,田庚的回答非常简单而真诚,那就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向往和满足我身体的渴望”至于学者的使命和学者的任务,田庚说要理解需要很长时间,每个人都应该理解。这也是学者保持最初热情的唯一方法。
谈到对学生的委托,田庚指出:“我希望大学生活是你实现自我的一条道路,也是你发现自我的一个舞台。”阅读很重要,不仅在你消除干扰后的状态下,而且在你的喜怒哀乐中,以及在你认为比阅读有更重要选择的决定中。这样的道路应该更加重要、更加完整、更加强大,并且与所有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
轮廓
北大老师冯仁杰简介
田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2003年和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韦伯理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等。
曾获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系博士生荣誉奖学金、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研究博士论文写作奖、中国时代文化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年度奖、芝加哥大学少数民族和政治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独立研究奖等。
写作:刘文欣、赖樊星、潘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