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是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
1.中国科技开放创新的主要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开放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发展中国家和赶超型经济体的发展方向而探索形成的一种高效创新的实践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科技的开放和创新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由于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西方的科技封锁一直存在,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极其有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得不选择开放市场,依靠加工贸易以低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来吸引外资合资合作,以换取当时发达国家处于淘汰、替代或低端技术边缘的技术。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与西方有很大差距。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积累和提高相关领域的生产力和技术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领域开放创新的不断升级,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具备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通过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学习、跨境合作等方式,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全球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中国科技开放创新的基本特征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创新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引进到更多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过程。这是一个补充中国经济发展并继续进步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资源很少。我们只能以市场或资源换取技术,进行低端和进口导向的开放创新,简单接受或交换低端科技资源,基本上是低端技术、简单加工技术或落后淘汰/替代技术。即使在这一类别中,其核心技术也不可用(根据汽车行业的研究数据:第一代进口日本汽车的发动机被焊接到底盘上,以防止我们学习)。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资源不断增加,有能力选择、整合和利用更多的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它也有能力发起和开展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它可以实现更高阶段的开放创新。
因此,早期的开放式创新主要是以引进为基础的,表现为合资合作下的产品加工、合资合作下的授权、委托和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非核心技术的转化)的渐进形式;中期开放创新主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进行(具有核心技术的初始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们在一些领域进行了开放创新的进一步升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身条件的不断具备,开放创新形式的不断升级,开放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接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开放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些领域的主动选择和动态调整阶段。主动选择意味着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主动选择和技术输出的能力。动态调整意味着我们将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开放创新的战略。例如,中国积极参与生物经济领域人类基因组技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积极倡导共同技术和平台技术的联合创新计划。
1.实践表明,开放式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自主创新积累了能力和资源;开放创新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开放式创新为自主创新积累能力和资源。在考察广汽相对成功的自主创新时,我们发现广汽自主品牌的建立是基于开放创新和关键时间点的选择。这个时间点对应于条件资源的可用性。根据广汽的经验,自1997年广汽集团成立以来,特别是自广汽投产以来,经过六七年的发展,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世界已经进入资源共享和资源有偿使用阶段。相对开放的外部环境也为自主品牌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就可以从开放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开放创新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在介绍自主创新工作时,集团提到“川气”有两件来自国外的东西,一是底盘系统中的悬挂系统;第二是发动机系统。这两项技术引进后,已进行了500多次二次开发,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这不仅整合了广汽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独特理解,而且在高起点上通过消化吸收形成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进而发展出自己成功的产品实践。
可见,广汽自主创新不仅坚持把握技术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把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坚持自主创新的方向,将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使开放创新为自主创新服务。这是实现完全自主创新的有效实践,证明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开放式创新不能培养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能走上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一方面,合资企业全球战略的中国市场定位往往将中国企业定位在价值链的低端,这使得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定位从属于合资公司的全球战略。通过较少的核心技术或先进技术的研发,很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从长远来看,自主创新能力的原有基础将被削弱。例如,燃气轮机。另一方面,许多合资企业控制着中国R&D在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这些企业的人才垄断导致整个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这些企业与外方合资合作,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即使有自主创新计划,行业内其他企业也将因缺乏相关核心人才而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3.只有积极培育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获得财富分配的主动权和高附加值财富分配的权利。引进技术和授权技术只能获得低附加值的财富。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不仅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财富分配的主动权,还可以直接改变市场对财富分配的预期。例如,紫光集团自主创新的成功发展,不断增加了中国自主芯片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高通和美光等外国大型芯片公司的股价受到压制,这表明当前的市场份额可以改变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获取过去的财富,从而引入独立产品占领市场,获取现在的财富。这些决定了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并直接指导未来财富分配。因此,拥有知识产权可以赢得未来财富分配的主动权。我们自己的产品乐凯胶片的出现,抑制了柯达胶片的未来。吉利的汽车制造扭转了进口汽车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式,这一点确实反映在这一点上。
4.不能消化吸收的低层次开放创新不应该提倡。由于中国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和相对有限的科技资源,中国的开放式创新只能获得制造价值链“微笑曲线”上下端的技术和价值(如非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或装配等)。),以及低端技术和落后过时技术的全链价值。很难进入高附加值领域,如技术专利、品牌价值、核心技术服务等。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被封锁。如果一个企业只满足于能够完成某一产品的制造并在某一阶段获得稳定的收入,它就不会进行自主创新,也不会承担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虽然它能生存一段时间,但这种生存只能以低附加值来实现。这会导致依赖发展、被动生存、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难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自主发展。它甚至最终会失去生存能力,被市场淘汰。
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们要认真判断技术发展的前景和方向,避免误判,以免影响创新能力建设。在过去的开放创新实践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评价标准偏向于数字,低水平的重复引进随处可见,引进的产品/设备比技术专利、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人才多。虽然最近有所改善,但过去的长期积累导致中国外商投资项目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增多,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减少。具有众多中低技术/加工技术项目和少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的产业结构基础暂时无法完全改变(详见附表)。目前,全球科技进步加速了技术变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特别注意审慎判断破坏性技术的发展前景,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技术发展方向的误判。这种误判将影响科技投资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我国引进的磁带和视频技术很快被光盘视频技术淘汰,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6.过去,开放创新致力于创新体系内部主体的相互开放。过去,开放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系统中要素和资源的流动,以实现开放和增强创新能力。制度内外的双向流动机制对创新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大数据和工业4.0已经彻底改变了固有的科技系统的封闭性,固有的创新生态也将随之被颠覆。原有的封闭创新体系难以完成一些尖端科技创新工作,高水平、升级的开放创新势在必行。
1.开放式创新是重要的创新方法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开放式创新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缩短自主创新的周期,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使创新主体更快获得经济效益。
2.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和实践开放创新,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合资合作的开放和创新使得中国企业很容易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也很难获得核心技术和相应的市场价值。由于对技术转让的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垄断,短期内可以实施技术换市场的开放式创新,但长期依赖技术换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成为过时/淘汰技术和产品的分销中心。
3.如果我们不能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会成为技术引进的依赖方。同时,由于技术封锁和垄断,不可能引进高端技术、先进技术或尖端技术,甚至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因此,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超越,产业链中的技术水平和分工将始终处于低端,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领域对国家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