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在注册游戏账户前使用有效的身份信息。同时,通知规定,从每天早上22: 00到第二天早上8: 00,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天不允许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不允许超过1.5小时。在线游戏平台不允许向8岁以下的用户提供付费服务。《通知》还规定了网络游戏平台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期限、期限和支付方式。
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八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实施网络游戏成瘾预防体系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运营商严格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在所有网络游戏中开发和建立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并严格按照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实施。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网络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并没有得到严格实施。原因之一是未成年人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成人注册账户,从而“完美地”绕过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而在线游戏运营商并不严格验证用户的身份,因为他们知道出于兴趣考虑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建立防沉迷系统,有必要对游戏运营商进行监管,并识别每个登录游戏的用户的面部。同时,要求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控制儿童网络游戏时间,加强教育和引导。
人脸识别系统已在我国不少中小学使用,引发侵犯学生隐私的争议,而在游戏领域使用这一技术的商家却不多,只有少数商家进行了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认证、登录的试点。为何在游戏领域使用不积极?是因为严格的人脸识别,会影响吸引玩家。这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由于只在注册时查验身份,在登录时却只用账号,这就给买二手账号登录制造了方便。一些未成年人也就用成年人注册的账号玩游戏。今年5月,媒体曾报道,随着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加强监管,大量已经通过成年人实名认证的游戏账号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热卖。“已认证”和“无限制”成为卖家的广告语,本应受到平台监管的未成年人,正是这些账号的主要买家。二手账号的热卖,让游戏“实名认证”制度形同虚设。 如果不治理这一问题,在新规之下,8岁以下的孩子会照样不受限制地玩付费游戏、享受付费服务。最近,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在修订之中,将新增“网络保护”内容,这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据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69.7%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在日常的手机应用中,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比例占到64.2%。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保护,其中之一就必须提高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难度,不能让他们轻易接触并不受限制地玩游戏。必须强化监管,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另外,家长(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对于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也极为重要。当前,有的家长以自己忙为由,用手游打发孩子,结果影响孩子的兴趣培养,也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让孩子养成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不是禁止孩子接触,而是需要家长(监护人)陪伴监护、指导,控制上网时间,并教会孩子识别不良信息。在这样的监护、引导下,就是今后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的监护,也不会因缺乏自主管理能力而陷入网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