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老年人急着做公益事业?
上海的大多数村庄会自愿将自己贴上“高度老龄化”的标签,因为50岁以下仍住在村庄里的当地人几乎能用手指数数。真正的村庄大多由50至70岁的农村老年人组成,他们占当地人口的80%。他们的后代选择并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他们自己也可能经历农村合并,搬进高层建筑,并在未来10年脱下农民的帽子。
要了解今天的上海乡村,我们必须亲近这些人,感受他们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以他们的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振兴乡村,然后探索他们在农村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奉贤区英龙村的一项实验可能会提供一个新的案例。
“伸出手的农活”
国庆节前夕,在通往英龙村委会的英利路上,几个戴着兜帽的老阿姨蹲坐着,抓着镰刀,高速切割和起草文件。他们的任务是修剪道路两旁的绿色植物,清除不必要的杂草,这样他们一天就能赚到100元。尽管天气有点热,但对于这些一辈子都面朝黄土的英龙村民来说,钱“不难赚”,而且“他们可以不用双手就能做农活”
他们被英龙公益服务公司雇佣。这个成立于去年年初的农村社会组织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就是为65岁以下健康和愿意工作的村民创造各种公益工作。
该岗位没有虚拟岗位,这与英龙村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村级河道应定期清理,绿化应经常维护,拆迁后干净整洁的乡村景观应由专人维护...所有这些原本可以在没有相应资格的情况下承担并分配给第三方组织的任务现在都由村里的村民自愿承担。村民委员会最初为此必须支付的费用直接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口袋。去年,英龙村拨出100万村集体资产用于村内环境的日常维护。这100万也是374名工人的工资收入。"据计算,所有完成工作的村民都增加了近3000元的收入。"村支书李天叔说道。
让农民致富实际上是它的“附属效应”。李天硕最初决定支持设立公益服务机构。人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花一点钱做大事”。
"花100万英镑可以节省150万英镑。"去年,由于公益服务的运作,这个村庄节省了很多钱。公益服务机构负责人尹秀珍表示,“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我们直接为村民招募劳动力。唯一的成本是劳动力。如果我们只做一项工作,我们可以节省60%以上的费用。”
英龙村有25个村民小组和1000多名村民。到目前为止,参加过公共福利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几乎占所有符合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家庭。尹秀珍表示,只要一份"招聘通知"发布,申请就会立即被填写。如果两个“招聘”相隔太久,就会有人来村里问什么时候有工作要做。
老人甚至期望有所作为。
在农村,随着家庭中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老年人独居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上海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已超过80%。建设用地的减少得到了大力推动。农村人不再耕种土地,也没有小工厂可做。这两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几乎被切断了。大多数50至70岁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脱离社会和失去自我价值的困境。
65岁的戴云观从电器厂退休,在家“失业”。“事实上,我仍然可以做,但是没有地方问我,每月只有1250元。”去年春天,英龙村公益服务公开招聘了八名绑篱笆专家,戴云立即“抢到”了一个名额。事实上,击剑队的日薪不高,击剑的任务也不是很常见,所以很难靠这个来补贴家庭。但是戴云从来没有缺席过任何工作。渐渐地,栅栏队在周围的城镇和村庄里积累了一些小名声。戴云和栅栏队的老伙计们开始出去提供服务。"收入不高,但每次出门,我都感到自豪。"
毫无疑问,经济杠杆的力量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背后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农村老年人对“增加收入”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甚至更强。
从“省钱”到“赚钱”
看看英龙村的书,在过去的几年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是巨大的。与该地区绝大多数村庄相比,英龙村有一个古老的服务组织——“邻里四房”(Neighborhood Four Rooms),其数量是其他村庄的2-4倍。老年活动室、保健室和“生活驿站”综合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处于整个区域的上游水平。有120名老年人需要食品援助服务。每个人每天都要得到村委会5元的补助……”“经济真的很紧张,但是钱必须花掉,因为老人等不及了。”李天叔说道。
在上海的农村,正在探索一种产业引进方式。近年来,上海相继推出两组农村复兴示范村,本着繁荣工业、生态宜居、文明农村文化、有效治理、丰富生活的原则,不断加强农村建设。目前,第一批9个村庄振兴示范村已经验收,第二批28个村庄也在加紧规划建设。许多普通人已经看到了这个行业引入后的真正红利。然而,上海有1000多个村庄,绝大多数还没有这样的“运气”或捐赠。李天硕说,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业项目,他整夜都睡不着觉。英龙村先天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建设用地少,没有特殊农产品。许多工业项目不受青睐。
上海农村振兴的核心支点必须是工业。从长远来看,繁荣的工业将带来繁荣的生活和有效的治理,从而实现真正的农村变革。但回到现在,“独自等待是不可能的。即使不能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我们仍然需要想办法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好。”许多基层农村干部正在为此努力工作。
正是从“赚钱”到“省钱”的思维转变催生了农村社会组织英龙村公益服务社。现在,经营良好的公益服务机构已经从“省钱”变成了“赚钱”——今年5月,应龙村接管了隔壁海湾村“生活站”的运营和维护,由公益服务机构管理。"有了我们挣的钱,我们就可以补贴自己的生活站了."尹秀珍说。
农业和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赵信曾表示,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特别是农民自组织,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农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实现“以农民为中心”农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这可能是英龙村的出路。李天硕表示,英龙村将继续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为村民开发更多公共服务岗位,并投入更多精力优化村委会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