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共同问题期待更多讨论

新华社锡林郭勒盟8月21日电(李薛莹)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闭幕。两天来,海峡两岸20多名专家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传承和保护成果进行了学术报告和对话。

8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召开了“联合传承促进——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话”学术研讨会。图为开幕式现场。中国新闻社记者李薛莹照片

"我们研究民间音乐的学者与台湾学者有着长期的交流。"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杨晓说,如果不参考泉州南音在台湾的传承,对泉州南音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是不完整的。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对她有所帮助。

台湾东华大学副教授杨正贤从事蓝雨部落文化研究。他说他每次来大陆交流,都受到热烈欢迎。在我访问内蒙古期间,每次我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都与大陆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他觉得缺乏年轻继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是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所以他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一起讨论。

内蒙古自治区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布赫和鲁超告诉记者,他一直想建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几年前,他得知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非常出色,一直期待与台湾学者交流。在这次交流中,他觉得台湾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确实一丝不苟。陈梅娥女士组建“汉唐乐府”古典音乐舞蹈团的经历和频繁的海外交流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的勇气和经验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台湾东华大学法学副教授蔡智威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他说,大陆学者的演讲给了他很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启示。他还指出,由于地域广阔和地区差异大,内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和丰富。然而,公众已经非常熟悉“非遗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推广这一概念的经验值得学习。

这项活动由中国文化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厅和台湾中国韩伟文化促进协会共同赞助。这是“观赏精神家园——第六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和“美丽中国之旅”推广活动的一部分。(结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