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地区扶贫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有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更多有职业教育需求的申报卡工作者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实现稳定就业,推动贫困家庭脱贫,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的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当地条件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进义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杜绝辍学,坚持学习。深度贫困地区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同时,鼓励贫困地区普通初中通过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鼓励初中教育学生在当地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职业教育课程。引导重返义务教育的超龄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技术就业摆脱贫困。
加强总体规划,建设和运营若干职业学校。
协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运行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重点支持相邻贫困地区各地(市、州、盟)至少建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学校)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和推广、扶贫开发、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贫困地区,将深入实施“九三”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招生、培训、就业和继续教育机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各项补贴政策。对于没有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县,应逐一探索其地理分布、人口状况、高中教育发展和异地学习情况。应采取各种措施,如建立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附近不同地方学习、提供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东西方合作招生,以满足适龄人口和劳动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导致贫困地区。
深度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主要集中在急需区域经济建设、社会生活领域供不应求、就业率高的专业优质学校。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报考。在学前教育、护理、卫生服务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将扩大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以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积极开展社会人员技能培训。
履行职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职责,按照长度与长度相结合、内外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依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项目的要求,对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优质职业培训。积极发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综合功能,将贫困地区未升入高等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免费技能培训。整合各类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支持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形成联合体。,并为培训和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发展适合贫困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加强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领域的培训,培育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加强对贫困人口生产经营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做好贫困县领导致富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农牧业科技聪明人、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工匠、文化人才、非世袭继承人,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在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普通话推广的同时,为年轻农牧民提供更加准确的公益性培训,显著提高使用民族通用语言和技能的能力,解决因语言缺乏而无法就业、创业、脱贫的问题。
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
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结合、高水平培训基地建设,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基础条件的改善。推进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辐射、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相结合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适应“网络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系统和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的建设和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针对性地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职业教育教师,推进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为企业技术工程师、工程师、熟练技工、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开辟渠道。进入职业院校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助人为乐、智慧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应融入到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民族、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和“三不可分”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深化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双元教育。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遗产等方面积极与合格企业合作。依托当地独特资源,着力办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农牧业、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产业等专业,力争将一批合格的学校和专业纳入中国特色高层次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规划。完善教育教学,为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建立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机制,采用灵活的教育制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进、能付、能学、有出路”
完善技能评估与就业服务协调联动的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水平证书在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和收入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做好职业技能水平证书评估工作,促进优质就业。支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参与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得各类职业技能水平证书。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和评估的经济困难学生,如来自贫困家庭和有档案卡家庭的学生,免交相关考试和评估费。试点高校要按照职业技能水平证书标准,将证书内容有机整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帮助力度,加强校企联合培训,加大招生简卡力度,优先为贫困人口开展公益性职业培训,建立贫困毕业生数据库,实施“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服务,确保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就业。
改善职业教育合作政策和结对机制。
实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行动计划,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平台,全面实施东西部合作全覆盖行动、东西部合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活动、职业院校参与东西部劳动合作。在东西方合作和其他对口援助中,应优先考虑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资源共享。应通过交流临时干部和教学团队、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优质网络课程、探索委托管理、共建分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学校联盟等方式,推动贫困地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在对口支援县设立科技实验站或点,参与发展县级特色产业和扶贫产业,开展农牧技术推广应用、名优特产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扶贫项目。落实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合作政策。加大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对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的投入。我们将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到职业院校报到。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和就业推荐,积极联系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提供就业机会。要继续办好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准确衔接西藏和新疆优势产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生的民族通用语言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实施内地中等职业学生和本地学生混合班教学,落实内地中等职业学校特殊补贴政策,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国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