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公司数量创下今年新高,多元化有助于提高a股质量

“我们必须同等重视增量和存量。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市场的进出口,增购增销,实现市场导向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中国证监会主席易惠曼5个月前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要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

10月18日,*ST大控宣布已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终止大连大富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由于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该公司股票上市。由于其面值,它成为今年第四只退市的股票。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沪深股市已有16家公司通过各种渠道退出市场,创历史新高。其中,7家公司*ST Hairun,*ST Hua Ze,*ST Zhong He,*ST Ying,*ST Hua Xin,*ST Yin Ji和*ST Da Guan被迫退市,*ST尚普股东大会决定自愿退市,小天鹅等8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渠道退市。

市场化和规范化退出机制

加速形成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2019年退市公司的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今年5月11日,易惠曼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表示,有必要探索创新的退市方法,实现多种退市渠道。坚决将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退市,推动“僵尸企业”空空壳公司及时清算。

对除名的监督变得更加严格,以市场为导向的规范化除名机制正在形成。a股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退市指标体系和更加稳定的实施机制。

退市的正常化也反映出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随着投资者适宜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理性投资者理念大大增强,上市公司退市能够得到正确客观的看待。

投资者“用脚投票”逐渐改变了过去由投机主导的市场氛围。基本面良好的上市公司受到市场追捧,表现不佳的股票日益边缘化,甚至面临按面值退市的风险。市场逐渐形成“好钱抵坏钱”的良性趋势,逐步引导价值发现,加快不合格上市公司的清算。这标志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

“2019年退市公司的数量和速度超出预期。无论是主动退市、被动强制退市,还是并购重组退市,都表明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退市执行力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退市规范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报》采访时表示,退市公司的数量创下新高,尤其是今年退市规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监管当局控制“出口”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

创新的除名方法

多元化退市渠道的形成

从今年退市的公司类型来看,多元化的退市渠道正在形成。李湛认为,上市公司退出制度的逐步完善和a股市场的逐步优化和平稳出口,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和相对稳定的退出实施机制。

自2018年以来,投资者明显感觉到退市监管力度有所加强,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和渠道与前期相比有所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证监会正在启动新一轮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并正在向更严格的市场化方法迈进。修订了《关于改革、完善和严格执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明确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具体违法情况和实施程序,增加了“五大安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况,进一步完善了退市制度建设。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鑫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退市公司大幅增加,表明a股市场的出口逐渐畅通。只有疏通退市渠道,资本市场才能成为新陈代谢正常的有机系统,这也将客观地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尽管从目前的退市类型来看,强制退市仍占相对较高的比例,但李湛认为,中国a股多元化退市机制正在加速形成,包括强制退市、主动退市,以及兼并吸收、清算资产置换、脱壳等重组和退市方式,逐渐与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趋同。

张立超预测,并购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a股市场参与者未来退出的重要方式之一。他表示,今后,中国应充分利用并购这一重要的市场资源配置工具,积极做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退市选择。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必然会催生产业整合,从而实现优化资产配置、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能结构、完成战略转型、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面临的正常生存局面。

因此,张立超表示,未来重组监管审查程序将更加务实,鼓励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逻辑将更加清晰。考虑到当前新股发行审核效率的提高、科学创新委员会的快速推进以及随后注册制度向创业板市场的推进,并购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a股市场参与者退出的重要方式之一。

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优化重组上市监管体系,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出渠道和清算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建立多样性

投资者补偿制度

随着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多元化退市渠道的形成,如何跟上配套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李湛认为,在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方面,中国在建立相关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例如,对于已退市的公司,规定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和监事以及其他相关责任主体应直接或通过股票回购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同时,负责承销的机构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来补偿投资者。“这些制度的建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权益。”他强调,由于一些被迫退出市场的公司本身可能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招致巨额罚款,它们再也无力补偿中小投资者,承销机构也很难承担具体责任。投资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因此,在司法方面,李湛建议,今后不仅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赔偿责任的划分,而且要完善相应的民事诉讼制度,以落实赔偿责任。中小投资者遭受财产损失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寻求赔偿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司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诉讼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张立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合理的投资者保护诉讼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者补偿制度和刚性股份回购制度,加强和完善投资者的司法救济和救济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坚持市场导向,稳步推进证券发行登记制度改革,改善证券发行整体诚信环境,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好代理人”。

借鉴海外经验

提高主动除名率

虽然过去两年a股市场的退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但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退市率明显较低,强制退市率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主要海外市场的退市率通常在6%至12%之间,包括重组和自愿退市等退市渠道。

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7年,有26,000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和14,000家上市公司退出市场。然而,退市公司的结构与我国大相径庭。其中,一是强制退市,约占5%,过去五年每年约10起;二是通过并购退出,约占56%,并购后原有上市公司不再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第三,由于财务问题或股价低而自愿退市,约占19%,其中9%是由于股价低;第四,破产清算,约占20%。总体而言,美国的退市公司数量庞大,退市渠道多元化、畅通无阻。

李湛指出,美国股市的退市标准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受到严格监管和执行。因此,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公司退出市场,自愿退市的比例很高,这保证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繁荣,并在制度上保护了正常的股票市场10年。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自愿退市机制相比,李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强制退市机制:一是完善退市制度,强化市场指标在退市中的作用。如退市制度中的股价权重、股东人数、市值等因素;第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建立高效平稳的董事会转移机制。第三,完善和实施投资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加强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张立超认为,目前科学创新委员会的试点注册制度和创业板市场的改革,使得以前的“壳资源”不再供不应求,并将改变审计系统上市难的问题。因此,更多的上市公司将自愿退出市场作为其发展战略之一。随着主动退市需求的增加,完善主动退市制度及相应的监管机制至关重要。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