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原创作品之星”的内容模式
全方位满足受众需求的金字塔电视文化节目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生成,承担传递积极价值和传承经典的角色,不断满足各类、各层次公众的文化需求。经过长期发展,电视文化与受众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金字塔。由于过度的娱乐消费,电视文化节目一度处于“喜气洋洋但不成功”的局面,观众需求的满足无法持续提升。201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原创文化节目,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台利用“内容艺术技术”大力推进节目创新,制作了《读者》、《国宝》、《经典唱法与传播》、《故事中的中国》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引领电视文化节目功能的回归。
“焦尤鲁”仍然是
从最近流行的《故事中的中国》的内容来看,观众对电视文化节的需求金字塔正在牢固地形成。节目主持人董卿首先介绍了经典影视作品及相关历史背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影视作品的舞台表演再现有助于观众对内容的深入理解。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后续访谈使观众获得思想碰撞和交流,进而获得情感共鸣。最后,整个节目的不断推广和延续达到了观众的精神层面,产生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从知识获取到精神来源,节目呈现的内容越接近金字塔顶端,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就越深。
《故事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匹配受众的观看需求金字塔,与节目采用的“作品 素人 明星”的模式密不可分。该模式以素人故事为核心,以经典作品为传播要素,以明星为撬动入口,成功吸引了受众对电视文化节目的深度关注。从观众反馈数据来看,节目所呈现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影视作品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其次节目所传达的历史内容与人物故事也抓住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而舞台表演和角色相关的部分所获得的关注度紧随其后。《故事里的中国》抓住了受众需求的根基和共性,“作品”与“素人”成为节目得到广泛传播的真正内核,展现了电视文化节目在内容方面的独特优势。
《故事中的中国》中的七部经典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热度。《无线电波永不消失》(Radio Waves Never Gone)的第一集是已经登上热门榜单榜首的开场作品,深入挖掘地下情报工作者的历史,回顾新中国第一部间谍电影的制作故事。其次,经典影视作品《平凡的世界》、《智取虎山》、《恒空诞生》也成为热点。电视剧、电视剧、电影等类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可以成功地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以下影视剧经典,如《焦尤鲁》、《火中永生》和《白毛女》,展现了历史英雄和榜样,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也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好评。
《故事中的中国》中的“平凡人”元素是节目知识普及和情感爆发的主要来源。通过采访和影视表演,逐渐清晰的肖像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在众多历史人物中,“邓稼先”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他为了“两弹一星”的事业回到中国,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实验,用他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第二个最受关注的人物是“焦尤鲁”,一个人民公仆。他的事迹广为人知,“焦尤鲁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革命烈士如“江姐”和“李白”也受到了很多关注。观众了解了革命时期各个领域的英雄故事,获得了强烈的精神鼓舞。《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已经成为关注热门榜单的前五名人物。在路遥的事迹中,观众了解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奋斗史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艰难岁月。
作品、简单人物和明星的有效合作满足了从知识普及到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等不同层面的受众需求。《故事中的中国》加紧努力挖掘优秀文化。在公众的观看和讨论中,它把焦点集中在“作品”、“平凡的人”和“明星”等各种元素上。该节目结合了价值取向和舆论取向,也引领了电视文化节目品味和责任的回归。
聚焦作品和人物的持久魅力
构建“平民化”文化传播价值“故事中的中国”节目热的形成不仅在于引入各种元素,还在于巧妙运用各种元素达到准确的力量。从观众对节目各元素的兴趣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明星工作”模式是如何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观看需求,从而形成电视文化节目的最佳传播效果。“经典作品/故事情节”作为《故事中的中国》中“故事”的内容来源,已经成为激发观众兴趣的最重要元素,证明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挖掘创作素材是实现电视文化节目融合创新的必要手段。无论是杨子荣、李白、江杰等英雄的故事,还是孙少平等地小人物的奋斗故事,还是焦尤鲁、陆光达等榜样的故事,都是丰富电视文化节目内涵、赢得公众关注的真正关键。
“火中永生”静止了
舞台表演和采访相关人物等元素也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创新的舞台表演给观众一种直观的情感体验,对相关人员的采访使经典作品和故事中所展示的人物更加丰富。因此,受众对文化知识普及和审美提升的观看需求是匹配的,他们更愿意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平民化”元素已经成为节目的焦点,吸引了观众的不断关注,促使节目收获了更多具有收视粘性的观众。
观众对演职人员和排练的兴趣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节目中的“明星”元素。另一方面,“作品都是明星”的整个创作模式正是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娱乐性的元素,有效地利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和心理,进一步服务于知识传播的过程。特别是剧本阅读环节将进一步把观众对明星嘉宾的注意力转移到艺术美学和舞台表演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从而培养观众对节目的整体认知和感知。
静止的“永不消逝的无线电波”
基于每一个元素的精准力量,《故事中的中国》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渗透到观众收获和行为的细微之处,为各方面的高观赏粘性奠定了基础。与观众兴趣因素的分布相对应,他们从《故事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Story)中获得的最大收获仍然是他们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评论,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影视角色等角色的充分理解。《无线电波永不消逝》(The Radio Wave Never Gone)和《白发苍苍的女人》(The White-hair Woman)等经典作品的再现,为观众关注我国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打开了大门,激发了他们对更多经典作品的兴趣。
观众在价值观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新的感悟,也是该节目带给观众的重要收获。“马兰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宏大的价值内涵,通过舞台表演和人物访谈具象化。这表明了受众具有对《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优秀电视文化节目的准确认知,也使受众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广泛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实际的获得感,促使观众愿意主动对节目进行推荐和分享。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能够真正抓住文化传播的内涵,在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故事里的中国》构成的“作品”传播点和“素人”记忆点,在受众的主动分享等行为中得到体现。从节目观众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97%的观众都愿意向身边的人推荐收看《故事里的中国》。节目再现的经典作品,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创作成果;节目诠释的史实情节,是整个民族和国家共同经历的故事;节目传递的价值观念,是全社会都倡导和弘扬的精神导向。在全民观看的热潮中,受众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故事里的中国》以“作品 素人 明星”模式传播素人故事,实现各个元素的精准发力。节目用“明星”元素服务于价值传递,凭借经典“作品”充实节目内容、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知识,并结合各相关“人物”的故事真正满足观众由浅到深的观看需求。观众需求得到更深入满足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节目获得了更持久深厚的吸引力,达成了观众收看节目的粘性,从而持续影响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亨空出生”死胎
如何消除电视文化节目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是“欢呼胜利”的关键。《故事中的中国》体现了经典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自信。它采用了“作品是平实的星星”的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它真的使用“作品”和“普通人”的元素来塑造节目的传播点和记忆点。该节目关注中国文化内涵的首创精神无疑是对“讲一个好的中国故事”的有效启示。
数据说明:本文分析所用的观众调查数据,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有效样本定义为近期看过《故事里的中国》的观众,样本量 N=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