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记者从青岛地铁集团获悉,青岛地铁和中铁联合开发的轨道车辆智能维修机器人目前正在青岛地铁辽阳东路车辆段进行批量测试。机器人可以爬山,跨过车间的障碍,而不受情绪和健康状况的干扰。机器人一天24小时待命,一天24小时待命。通过持续建立参数以及在工作期间更新和纠正,预计维护效率将翻倍。
在青岛地铁辽阳东路车辆段维修车间,记者看到轨道车辆智能维修机器人在维修车道上“努力工作”。安装在机器人顶部的4K高清3D摄像头看起来像一双大眼睛,能够准确获取待检查车辆底部的每一个细节。亮黄色机械手灵活稳定,可以用3D相机探索每个角落。这种搭配很容易让人想起根深蒂固的动画形象——“机器人瓦力”。
据悉,白天行驶的地铁车辆每天晚上都要回到维修车间进行“体检”,维护车辆安全的维修人员被称为“地铁医生”。处于测试阶段的智能维修机器人可以被视为“地铁医生”的“超级助手”。火车进入维修轨道后,机器人开始检查车底。4K高清3D摄像头获得了车底的图像,并将它们与标准图片库进行比较,找出车底的异常情况并报警。
维修机器人之所以被称为“超级助手”,是因为它对隐患敏感、细致、苛刻,工作时绝对是“铁面无私的人”。青岛地铁运营分公司维修车间2的电气工程师常成告诉记者,智能维修机器人的工作特点是“永不放过”隐患和异常情况。
地铁服务车间里有许多服务车道。每天晚上,车间里的灯都亮着。服务人员不得不通宵工作,需要分几班休息。然而,智能维修机器人并不累,其工作状态不受情绪或身体状况的影响。它可以一天24小时待命。智能维修机器人还具有导航功能。工人第一次控制机器人通过设备进行探索。通过放置在车间里的雷达,机器人在走过车间里的每个地方后,可以自己绘制出三维的水库结构轮廓。之后,只要工人指定目的地,机器人就可以在车间里“爬山越门槛”,实现跨轨道操作。
目前,地铁车底的检查主要是人工进行的。根据目前的效率,每列火车由两头的两名检查人员检查。检查整个火车底部需要大约20分钟。根据目标,单个机器人需要40分钟来完成对火车底部的检查。两个机器人从两端开始检查,这与手动检查花费的时间相同。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不比体力劳动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列车的检查分为车底检查和车身检查。车身底部不需要电,而车身需要电。这决定了车身底部和车身的检查必须在错误的时间进行。车身检查只能在车身底部检查完成后开始。然而,维护机器人不需要通电运行。结果,如果车辆底部被移交给智能维护机器人并且车身被移交给维护工人,维护效率可以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