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工作日,北京地铁接待了800万乘客,而上海地铁表示不会让步,接待了1300万乘客。北京地铁更加不满意。它秘密测试人脸识别技术,并计划在未来实施刷牙。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节省几秒钟,而不用支付车票或手机的费用,这既快又酷。
自古以来,人脸就是侦探的“线索”。现在,这种“黑色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爆炸,尤其是在中国。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项技术还有另一个科学名称,即生物识别,在大学食堂刷饭卡、住酒店、打开手机等日常程序中。仅在双十一切菜节的零点交易高峰期,通过生物认证支付的金额就超过了60%。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实现。如何确定其背后的技术标准?
标准制定从哪里开始?
2018年1月,科技云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通用小组成员单位和《白皮书》作者单位
根据历史记载,当第一个皇帝统一标准时,有“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书在同一条轨道上”。此后,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标准化。然而,现代工业标准化工作始于欧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成立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
工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制定合理统一的标准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标准不仅可以降低工业发展的边际成本,而且可以形成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同时,通过产业链中各角色的合作与互补,形成覆盖行业整体技术安全的解决方案,最终提升整个行业、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水平。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那么它的标准化也必须达到最高标准。战后,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应用生物识别技术,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因此,中国不再是也不应该是这一技术领域的追随者。
2014年,人脸识别算法首次超过人眼识别的精度,开启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但是那时,技术的标准化还没有开始。标准和工业技术是互补的,有两种情况。要么标准领先于行业,这相当于提前布局。要么是技术行业领先,标准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一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识别分技术委员会早在2016年就开始起草生物识别白皮书的第一版,该白皮书于2017年公开发布。第二版将于2019年发行。在生物识别领域,虹膜识别、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和静脉识别的标准化正在有效推进。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介绍,其他国家也在早期积极参与国际领域,但一段时间后逐渐淡出,如新加坡。中文人脸数据量太小,没有任何帮助。他认为,“中国作为生物识别技术最大的应用市场,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必须承担科研和标准化的任务。”
许多企业参加了盛大的仪式。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设备上生物识别和认证技术相应标准的开发取得初步成果,基于人脸识别标准系统的特定领域国家标准计划的开发也在有序进行,共有28名团队成员参与,他们都是技术实力雄厚、内部标准化管理经验丰富的行业领导者。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包括阿里、腾讯、小米、平安科技、上塘科技和从云科技。
根据李俊科技标准化负责人云的介绍,“把时间表拉回到2016年,开始积累内部企业规范和标准。在内部管理过程中,沉淀了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强调了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包括指标参数、性能指标、检验测试方法等。,对内部产品检验和测试流程进行梳理,并广泛参与行业相关测试。这些先驱者开展的标准化工作也可以直接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他还强调:“从2018年开始,有关部门将开始筹备成立一个工作组。云自科技以来一直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到2019年11月20日,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子技术委员会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这种情况首次公之于众,标准化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2018年10月,科技云正式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平台
标准在行业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专家在研发方面领导的技术标准越多,就越能充分考虑和提前制定,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识别技术,从而提高中国在人工智能行业的自主可控水平。这显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做得好可以把全球生物识别技术的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