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建设应以“生产、城镇、人”的深度融合为基础

特色城镇建设是当前推进供给结构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通过培育和建设产业定位明确、综合承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和人居功能突出的特色城镇,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吸收农村人口就业和就近转移,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从而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2016年2月以来,国家提出“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河南省第十届党代会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城镇。河南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应避免陷入几个误区,找准重点,促进特色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重当地条件,科学规划建设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的魅力和活力在于“特色”。保持“特色”的独特性是建设特色城镇的核心原则。特色小城镇建设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现有成熟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脱离实际开展新一轮圈地发展或城市建设运动。否则,不仅会导致“千城一面”没有“特色”,还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特色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工业、环境、人文等资源,因地制宜,立足城市实施政策。

具体来说,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从数量和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功能支撑、公共服务、建筑风格、文化挖掘、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系统设计。根据工业、城镇、土地、生态、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特色城镇。应该雇用适当的工人,应该雇用适当的农民,应该雇用适当的旅行,应该雇用适当的企业。通过科学选择产业和布局项目,促进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要素的深度整合。根据行业能够吸收的就业人口确定人口规模,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人、镇、业、景”等要素的和谐共存,使特色城镇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鲜明特色。

突出产业特色,促进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整合

特色小城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镇”,但必须在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上建设和发展。产业特色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支撑。发展特色城镇应避免只看工厂,不看社区,只看新市镇新居民的现象。它不能等同于房地产开发,也不是工业园区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园区商业和居住区”等功能的简单添加,而是生产与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综合平台。

在建设特色小城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差异化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的原则,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一镇一业”,加快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或优化升级历史经典产业,逐步形成小城镇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模式。另一方面,在“产、镇、人”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营造优质生活空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集工业、就业、消费、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居现代城市社区,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集聚。通过产业培育凸显“特色”优势,通过集聚人气体现“小城镇”功能,形成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塑造城市品质和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和文化特色,特色小镇的“特色”就是唤醒各种景观和文化魅力,让人们看到山、水和乡愁,这也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城镇不适合在现有城市建设大型高层建筑,也不能盲目追求“大、洋、奇”的外国风格,更不能建设“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大拼盘。相反,他们应该依靠现有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镇的品质和特色。

以旅游业功能为主的特色城镇可以发展成为风景优美的城镇。一些历史文化古镇和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城镇可以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培育文化旅游特色。其他类型的特色城镇应在尊重小城镇现有格局、保持现有人文特色的基础上,保护、继承和创新自然、历史和人文。通过加强对山、河、植被等自然特征的保护,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形象塑造中嵌入文化基因,协调城镇的建筑布局,协调景观特色,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实现独特自然景观、零散空结构美、多功能整合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美的有机统一,小城镇居民可以在城镇中享受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愿意留下来就业、创业和生活。

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主要作用

特色城镇的选择和命名只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创建特色城镇的唯一主体。特色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全面责任。要创新体制机制,摒弃园区管委会主导的传统推广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作为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特色城镇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特色城镇建设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它不仅突出了企业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加强了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更好地发挥了其在规划、平台建设、机制保障和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以政府为“有限合作伙伴”和其他主体共同决策的特色城镇建设组织,引导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建设,形成特色城镇建设的合力。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借助各级现有城镇化发展资金杠杆,加强政府资金、政府职能和企业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共同组建公私合营投融资企业,提升特色城镇建设的投融资能力和规模。加快形成产权清晰、市场规则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城镇商业模式,使社会资本能够进入、停留和受益,引导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