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与陌生化——论中国书法中的“师从自然、师从心”

我们学习书法最佳的途径就是临帖,而临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不断的去掌握古代书法家的书写技巧,体会古代书法家书写姿态的一个过程。 总体而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入门和熟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是一开始刚刚接触到临帖这种形式,所以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临帖有一定的认识,在熟悉了之后,我们才能够谈到对具体技法的掌握和锤炼的问题。 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持续改进和努力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这种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地重复和训练,巩固我们已经掌握的方法,把这些方法内化到我们自己的书法和写作动作系统中,不断地掌握它们,最后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能并训练它们成为熟练的,而且还要把这些内容掌握到一个新的水平,即能够下意识地自然写出它们。

例如,我们写一幅水平图片。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写出来。它就像散步、吃饭和喝水一样自然和方便。这个层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领域,也是我们称之为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的阶段。

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陌生化。这个阶段有点难以理解,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超越和创新我们所掌握的东西。陌生化一词来源于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专有名词,所谓陌生化是指:

​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正如俄罗斯形式主义学者shklovsky在谈到陌生化时所强调的: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因此,当我们不熟悉的时候,也就实现了对本来我们熟悉的事物的“陌生化”,容纳了很多不为人所知道的新内容。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陌生化”理论对于陌生化,古代的书法理论家,也有一定的论述,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认为: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不断推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最后从质变到量变,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陌生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我们实现技术和风格的创新。正如清代放勋在《山静居图》中所说: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 所谓“化”其实就是理解,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陌生化与书法创新而我们知道,一门艺术,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如果只是继承而没有创新,那么这门艺术是不断退步的,最终是被淘汰的,只有创新才是艺术不竭生命力的源泉和它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而陌生化其实就是我们达到创新的最高境地,陌生化不是让我们去推翻我们已知的技巧和方法,不是翻前人的理论经验,而是把前人的理论经验打扮成其他的样子,变换一下其他的内容,让人们看不出来,从而产生一种欣喜的感觉。比如说我们对于笔画的书写,在技巧上,我们可能会采用藏锋、露锋,方笔、圆笔等多种的方法。 然而,使用这些方法,不同的人获得完全不同的写作效果。在我们的研究阶段,我们接受的方法可能是先隐藏正面,然后暴露正面。在陌生化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笔法,甚至改变笔法的书写顺序,从而实现风格创新。这四个阶段涵盖了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从我们不熟悉书法开始,到中间的两三个阶段,我们逐渐熟悉书法,最终超越以往的学习成就。这一过程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艺术学习的共同规律。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比如写作。写作始于模仿他人的作品。模仿别人的文学作品后,我们可以考虑如何添加自己的东西。添加自己的东西不是对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的否定,而是对它的陌生化,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改变时尚”。

在这四个阶段中,更难处理的是从熟练到创新的过程。

出帖的疑惑:理论与途径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疑问,究竟我需要多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最后那个境界呢?实际上,关于最后所谓创新的提法,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独创,古代书法家对于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清代书法家王铎说: “学书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他的学书方法是“一日临池,一日应酬请索,以此相间,遂为常规,终生不变。” 在这里,王铎认为学习书法有两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入帖”,另外一件困难的事情就是“如何出帖”。他给出的方案就是“以此相间”、“终生不变”。 然而,如果只是在理论上,是否有一种完全脱离抄写本,独自写作的状态?不完全是。因为任何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最终来源于上一代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体验。正如牛顿在谈到他的科学成就时所说,他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世界的科学真理。因此,不可能每个艺术家和书法家都完全脱离字帖,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新。

汉字艺术性的最初源泉和流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很多书法学习者、书法爱好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逻辑,如果说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灵感是源于对前辈的学习,那么书法文字最初的起源者又是学习的谁呢?这不仅是一个刁钻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书法,或者说汉字的原始起源,不是人,而是自然的物体。早期书法的发展和写作的发展不能分开来看。因此,书写的发展史几乎等于书法的发展史。只有当书写风格充分发展,书写风格进入风格创新时期,中国书法和汉字才能开始独立,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我们知道,当中国祖先创造文字时,它们最初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实际上是模仿和再现自然的。汉字的书写过程包含了祖先对自然的观察。他们向自然学习,创造了这些角色。当象形文字有了一定的成熟体系后,文字的书写表现就从事物的开始——例如太阳是圆的,月亮是弯的——到对事物生动性的追求——例如,看谁写的“天”越圆,月亮画的越“弯”。

这是一个确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定量的过程。随着人们对量化的不断追求,汉字书写的线条艺术也有了初步的追求。汉字的轮廓和线条是否具有美感和表现力,成为汉字写作艺术的最初开端。因此,整个书法艺术的本源是“向自然学习”,最重要的属性是“从心取心”。然而,我们目前的艺术创作已经脱离了对自然的最初研究,开始向前人的“心源”学习。这也是我们继续创新书法的原因。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欢迎你与我讨论,并坚持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思考。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