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总裁曾多次宣布,中国未来可能只有五个独立品牌存活。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未来只有2-3家汽车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也有其他汽车公司的老板,他们做出了不同数量的判断,但通常没有说还剩下10多个。
在网民看来,大多数人认为未来会有大约5家独立品牌汽车公司。前一段时间,作者写了一篇关于独立品牌销量的文章,问网友有多少独立品牌会留在后续。从答案来看,他们大多数选择了5。
不管剩下多少,至少目前有太多的独立品牌,优化和整合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行业的总体形势不好,适者生存的进程将会加快。
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首先,销量足够大。
没有什么东西是空可以谈论的,只有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经受住市场波动和市场竞争。一般来说,传统品牌(非奢侈品牌、跑车等)。)需要达到200万个数量级或更多才能发展独立生产。然而,目前,想要达到230万甚至400万的汽车公司都挤在一起取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合并、丰田与马自达和铃木的合作等。整合趋势显而易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独立品牌将很快达到200万个数量级,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吉利、长城和长安汽车约为100万辆,而SAIC乘用车、比亚迪、奇瑞和广汽川汽约为40万至70万辆。然而,随着小型汽车企业的后续整合和优化,市场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名牌汽车公司的销量将越来越大,几个规模超过200万的汽车公司必将诞生。很有可能最终会有1000万规模的独立品牌汽车公司。
第二,合理的品牌结构。
一个强大的汽车公司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品牌结构,从奢侈品牌到高中低端品牌。例如,大众、丰田等。
从中国独立品牌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吉利汽车已经基本完成了品牌结构的安排和建设。跑车品牌——莲花、奢侈品牌——沃尔沃、高端品牌——连接器、主品牌——吉利、新能源品牌——几何A/北极星、低端品牌——宝腾...
此外,长城的品牌结构也正在形成。高端品牌WEY,SUV主品牌Haver,新能源品牌Euler,皮卡品牌长城枪/冯军。然而,长城尚未在奢侈品牌和汽车品牌上取得成就。
在品牌建设中制造麻烦的制造商是奇瑞汽车。奇瑞是中国第一家实施多品牌发展的汽车公司。早在2009年,瑞琪、林炜、凯瑞和奇瑞四大品牌就已经形成。后来,人们发现他们无法解决,瑞琪和林炜退席了。然后,我们创立了伊凯品牌,合资企业又有了新的表现,但现在伊凯和广州都被卖掉了。接着,又有了另一个杰图品牌,今年又有了另一个高端品牌——兴图。
其他独立制造商的品牌建设离吉利/长城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多个品牌的协调发展必须基于一定的销量。没有销量,多个品牌就无法持续,也没有太多资本来打造品牌。从潜力来看,长安、SAIC和奇瑞有着良好的基础。
三、研发实力雄厚,车辆布局均衡。
在工业增长时期,许多汽车公司利用各种非常规手段快速生产新车并占领市场。然而,在股票市场和市场一体化时期,最终的竞争仍然是产品,竞争是企业研发的硬实力。奇瑞汽车(Chery automobile),自主品牌研发的老大哥,中国研发能力高的制造商,为国内汽车研发培养了大量人才。汽车工业黄埔军校。吉利汽车整合沃尔沃(VOLVO)技术,大力投资研发,拥有均衡的研发实力。长城汽车-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没有明显的缺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中国领先。此外,长安、广汽、SAIC、一汽都有较强的R&D实力。
在产品布局层面,长安汽车最为均衡,轿车-越野车-MPV全面发展。然而,在不久的将来,长安汽车和MPV有落后的趋势,需要加油。吉利的MPV产品相对较弱。目前,佳吉只有一种车型,月销量为3000辆。然而,总的来说,吉利的产品是最强大的,有5/6的车型全年每月售出10,000多辆。汽车包括帝豪系列和视觉系列,越野车的约伯和岳斌等。长城严重受损,主要集中在运动型多功能车上;。如果长城在未来要继续上升一个数量级,汽车必须布局和装载。奇瑞的运动型多功能车产品更强,汽车稍弱,MPV缺失。SAIC乘用车SUV性能良好,汽车性能也在提高,荣威i5/i6和MG 6表现良好。
四、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把握“新四个现代化”。
虽然新能源汽车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长期上升趋势保持不变,未来充满希望。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共享化的“新四个现代化”并没有真正改变汽车使用的生活,但它们是时代的潮流。如果汽车制造商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站稳脚跟,他们必须掌握新能源和新四个现代化的趋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脱颖而出,剩下的吉利、BAIC、长安、广汽和SAIC占了一半重量,而长城相对较弱。
在智能网络和自动驾驶等方面没有特别成熟和革命性的应用。魏莱等新势力正在领路。
影响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因素很多。以上只是几个核心因素。该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力争上游。
结论: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应该有一定的增量空,但还没有达到上限。此外,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的发展壮大,它们必将走向全球市场。未来,中国汽车品牌空的想象力仍然很大,世界汽车行业肯定会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车家车甲的作者,并不代表车家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