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委关于“农业”的讲话:解决小困难,帮助农民解忧

图为甘肃省临夏县科委主任郭宏伟对无土栽培的日常管理和记录。(信息照片)钟鑫拍摄

新华社兰州11月28日电(艾庆龙)“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模范道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道德提名奖”...拥有170多项荣誉证书的金志强,仍然记得“甘肃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的荣誉称号,只有文件,没有证书。

金志强自2002年以来一直被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科技局任命为科技特派员,他在兰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迷恋科技特派员的荣誉,因为他看到了土地上的“新希望”。

从事林果产业近40年的金志强,于2000年在秦安县创建了绿康林果科技示范中心,并建立了试点示范园。他从全国引进了150多个桃新品种和30多个苹果新品种,培育了40多个优良品种,免费向果农提供。

27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召开。包括金志强在内的六名科技委员谈到了“农业”,分享了“丰收”。

甘肃省是科技部2002年首批试点省份之一。科技特派员制度将首先在武威和天水进行测试。科技特派员是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以及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图为一名科技记者(右一)向农民解释种植技术。(信息照片)钟鑫拍摄

“东乡唐王镇已经种植杏树400多年了。它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河湟口龙山兴化第一村”。东乡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高青也是科技特派员。他说,唐王镇虽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但长期遭受病虫害,存在高产、无丰收的现象。

种植杏树曾经是唐王张家村村民的“心结”。当地人都认为杏树是一种珍宝,高25米,但他们始终看不到“钱景”。农民砍树做柴火。

2008年,科技特派员高青在张家村推广新技术时发现了上述现象,并寻求解决办法。通过与专家和农民的沟通以及实地调查,他发现诸如药物和肥料施用时间等“小问题”存在问题。

"村民们对新技术有所怀疑,大多数人都在看热闹。"高青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们直观地感受到变化,他选择了6亩杏树作为实验地,并在卡片上写下种植细节,悬挂树枝,方便农民学习和效仿。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升值了5000到6000元。面对真正的利益,实验场已经成为公众的“学习场所”。

“杏树太高了。如何防治病虫害一直是个大问题。”高青说,2012年后,他开始研究矮树和密植杏树。他总是可以在杏园里看到,观察和品尝杏子的颜色和味道。在此期间,为了集中精力研究繁殖问题,他还在村里租了3栋房子和13亩地。

好事多磨。在过去的四年中,高青利用“舌部嫁接”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大嫁接杏和皮心杏的矮化密植。杏树的平均高度从25米下降到了2.5米。目前,张家村已推广矮树和密植杏树13000株。

郑龙荣是一名成功的科技特派员,他于2006年从福建搬到天祝从事食用菌的购销,因为他了解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种植双孢蘑菇的自然条件。

2009年,在工业生产和销售的影响下,天祝双孢菇种植者数量减少。为了解决“没有蘑菇可收”的困境,郑龙荣搬到农民温室,开始生产。2013年10月,由于连续两天的雨夹雪,棚子倒塌,直接损失超过50万元。

"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沮丧。"郑龙荣表示,最初的计划是回家,但在科技记者马竖亥的劝说和帮助下,“烂摊子”被清理干净,整个国家得以重建。

2015年,郑龙荣在马竖亥的帮助下,借助东西方的合作扶贫,从天津引进母蘑菇品种,培育出适合天竺生长的蘑菇棒,以解决双孢蘑菇的麻烦和劳动等“微妙”问题。

仅仅八年时间,郑龙荣就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了年收入2000万元的企业家。回顾他的创业历史,他相信每当科学技术专员马·竖亥解决“小”困难时,他都会推动他的事业向前发展。今天,天祝有600多名种植者享受蘑菇“钱景”和“马专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人数一直保持在1万左右。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它不仅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微妙”科技问题,而且为扶贫和农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持。(结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