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组图)
300x187 - 16KB - JPEG
浅探孔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本意
1152x690 - 199KB - JPEG
你所不能了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40x400 - 18KB - JPEG
你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
640x360 - 23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线收听_陈诚200
320x320 - 62KB - PN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 - 今日头条
640x905 - 86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究竟怎么断句?
423x750 - 279KB - PNG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何句读? - 今日头条
640x905 - 53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怎样断句? - 知
624x467 - 126KB - PN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怎样断句? - 国
532x228 - 23KB - PNG
还原孔子之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00x400 - 34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怎样断句?意即
720x1097 - 46KB - JPEG
小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80x460 - 35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40x853 - 65KB - JPEG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40x853 - 58KB - JPEG
简介: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
读法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1: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译2:教化人民,可以让他们跟好人学好样,不必让他们听多少道德说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但道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因为历任王朝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不可以道
比如一种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这句话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人民认可某政策,就让他们为这个政策效力;不认可,就教育他们,让他们知晓道理。但这样的解释很难
当然,论语里的那句话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断句方式包含完全不同的意思,有兴趣的朋友
怒答。 先反对@yolfilm的答案,靠故事讲句读那是南怀瑾跟于丹干的事儿,所有不依靠注疏、前人研究就下结论的判断都是「耍流氓」。另根据其补充后的答案,他所说的动词和句式的问题也是错的。朱熹说「民可使由之」是「民可使之由」,这是成立的一种方式。「使+V」的叠用动词,先秦文献里证据随处可见,例如《论语·述而》中还有「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韩非子》中也有「因而任之,使自事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用例很多,不一一枚举。最重要的是,汉语没有形态,一句话中是可以出现两个动词的,上古汉语中确有此类用法。 再反对@曹梦迪的说法,注疏总结不够全面,这句话的争论不仅在「民」字,还在「可」字和「由」字,且句读也有争议。而且这句话用「正确」来讲不合适,因为时至今日学界仍有争论。此处先把我的看法简单写在前面,详细的证据后面列出。 从断句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方式更为合理,具体的解释应为「民众可以让人引导他们,不能让人管制他们」。无论是翻看古人注疏,还是今人研究,这种断句方式都是比较主流的,至於解释多有争议,此处我信从庞朴、廖名春、李锐等人的说法。唐代以前,这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类似意思,是教育法。再伟大的老师,都不能直接让人变得有智慧,只有通过引导,让一般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去领悟。所以,无论古籍中的原文是“由
比如一种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这句话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人民认可某政策,就让他们为这个政策效力;不认可,就教育他们,让他们知晓道理。但这样的解释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