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新型冠状病毒早期进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巴斯德研究所

新民晚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研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中心上海分院的魏晓曼和李翔,在目前已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分析结果和上传到公共数据库的基因组比对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推测了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早期进化机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以观点的形式发表在2020年1月29日的《国家科学评论》上。

2019-nCoV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六种能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如HCoV-229E、HCoV-OC43、非典-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CoV,属于第七种能感染人类并引起肺炎的冠状病毒。对2019-nCoV的基因组分析表明,它与非典病毒和MERS病毒有显著差异,基因组差异分别为21%和50%。尽管两者都属于贝塔冠状病毒,但2019-nCoV不同于非典和MERS冠状病毒。它可以被认为是非典冠状病毒的远亲,而不是非典冠状病毒的变种或非典的死灰复燃。

研究指出,在冠状病毒和宿主长期共存的情况下,由于宿主的限制,病毒通常在同一物种如蝙蝠中流行。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不同的病毒在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后重组,从而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遗传物质的重组体。一些新重组的病毒能够感染新的宿主(其他动物或人类)从现有资料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在其早期进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弱的传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其传播能力不容忽视。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缺乏拓扑结构,聚类不明显。然而,对2019-nCoV的分析发现,不同蛋白质上至少有17个位点涉及氨基酸变化,在广东一个家族聚集病例中,几个突变更为常见。这表明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开始变异。

至于病毒是否经历了适应性进化,目前还没有定论。需要对病毒进行更多的基因组分析和随后的突变位点功能实验。未来,研究人员将重点分析病毒在自然界和人类群体中的进化模式,阐明2019-nCoV的起源及其与中间宿主相互作用的进化机制。研究人员还呼吁密切监测病毒的变异、进化和传播,这对于指导疫情控制是必要的。

新民晚报新型冠状病毒报道组

信用卡快过期了,我该怎么办?房贷利息怎么算_房贷利息表格文案
热门推荐
  • 长期鼻子不通有危害吗
  • 幼儿发型男寸头发型_幼儿发型男
  • 女性被啪时候下面感觉
  • 疫情防控支部书记带头上_孝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赵文斌带头守好疫情防控“安全门”
  • 蔡小兰个人照片_冯绍峰老婆
  • 动作电位产生主要离子机制_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 希波战争的名词解释_希波战争时间
  • 赚钱大亨提现没收到_苹果赚钱大亨软件提现
  • 陈皮茶_陈皮泡水喝的功效
  • 笔记本主板上屏供电_笔记本主板显示屏供电图
  • 好运来串词_好运来串词报幕
  • 有关中秋节的传说_有关中秋节的习俗
  • ios好玩的rpg单机游戏_ios大型免费单机游戏排行榜2018
  • 李连杰评价李小龙_成龙讲李小龙有多快
  • 工信部官网投诉
  • 教留服认 编号是什么_教留服认编号
  • 腾讯地图怎么发定位_腾讯地图怎么发定位图
  • 六个月大的宝宝_六个月宝宝智力测查表
  • 鲁能七号院润园_鲁能七号院溪园
  • 狼王牙都有多大尺寸_a4纸多大尺寸